德国政党体制变迁的观察与学术再认识

2025-02-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众多西方国家中,德国政党体制兼具共性与个性,是研究西方政党体制演变的极佳范本。全面系统分析两德统一以来德国政党体制的历史演化、趋势特点、现实挑战以及政党的调整应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德国政党的运作规律及其在民主发展与社会秩序维护中的作用,深层把握西方宪政民主与政党政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伍慧萍教授出版的《德国政党体制的变迁(1990—2021)》一书,凝聚了作者多年来对于德国与西欧政党政治、政治思潮、社会生态以及社会运动的观察与思考,为我国区域国别学,特别是德国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见解与有益思路。
  德国政党体制的改革与变迁
  德国政党体制是指德国各政党在获取和行使国家权力时,以《基本法》和“自由和民主的基本秩序”为基础,遵循既定规则和程序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模式。政党在这个体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反映了政治权力的分配关系,并确立了政治活动的规则与秩序。德国的政党体制不仅具有利益整合、政策制定、人才选拔和社会动员等核心功能,还通过政党在议会和政府中的广泛活动,实现了不同利益群体的有序表达和平衡。
  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党体制经历了深刻的调整与变革。面对东西部不同选民的诉求和关注点,各政党在政策制定和选举策略上进行了深度调整,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近年来,德国政党还在应对全球化、移民问题、气候变化等新的挑战方面不断创新,各主要政党逐渐将更多议题纳入政策议程,在关键议题上展开广泛讨论,形成了相对灵活的应对机制。面对选民信任下滑、极右翼势力崛起等现实问题,德国政党体制也在不断适应和调整,以保持其有效性与合法性。
  研究重点与创新
  对于德国政党体制的研究,该书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全面系统地分析德国政党体制的理论基础、制度框架、整体特征、兴衰规律和内在发展逻辑;二是阐述两德统一以来德国政党体制和政党格局的整体发展脉络,研究论证社会变迁、重大历史进程以及新科技革命给德国政党政治带来的结构转型;三是剖析和揭示德国政党运行的深层次规律、探讨当前德国政党体制与宪政民主面临的制度困境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围绕这三个维度,作者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其中不乏创新见解。
  第一,概括德国政党体制的制度框架。该书分析了德国《基本法》《政党法》《联邦选举法》等法律对于政党属性、选举程序等内容的规定,探讨联邦制的政治体制对德国政党的影响;厘定了德国独具两票制特征的混合选举制的五大基本原则、“5%”限制条款等准入门槛、超额议席和平衡议席以及选举法的最新发展。 
  第二,全面梳理联邦议院中六大政党的历史嬗变。德国正式注册的政党多达上百个,而在2021年联邦大选之后进入联邦议院的只有基民盟/基社盟、社民党、自民党、绿党、左翼党和选择党。这六大政党各具特色,构成当前德国流动多党制的主要力量。该书深入梳理了上述影响较大的六个政党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态势,分析其政治纲领特色的演化和政治路线与时俱进的调整,考察其党员及其支持者的主要社会特征,并探究各政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内部的主要派别。
  第三,分析德国政党格局的整体性演变趋势。该书指出,德国政党格局经历了若干历史发展阶段。两德统一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德国政党格局加速转型,呈现出一些全新的发展特征。右翼民粹主义政党选择党的崛起,成为当前德国政党体制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同时,德国政党格局呈现出碎片化、政治极化、传统大党的路线趋同、政党结盟不确定性增加等整体性特征。
  第四,聚焦德国政党政治的结构转型。竞争是政党间关系的本质与主流。政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经济等结构性维度的发展变化。社会阶层的变化、价值观的变迁以及内政外交领域的重大事件也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选民的偏好,影响选举结果,导致政党格局重塑。该书通过研究社会的结构性维度,剖析重要的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给政党政治带来的后果以及政党自身的调整应对,分析某些改变历史的重要事件和相应的发展趋势给德国政治文化以及政党格局带来的影响,从而揭示德国政党竞争的发展规律以及政党格局的发展趋势。
  第五,总结两德统一以来德国政党体制变化的趋势特点。该书认为,在时代转折的严峻挑战面前,德国政党体制、政治和社会生态稳中有变,政治生态未表现出明显的左转或右转倾向。如何在守正与创新、自由与安全、开放与封闭以及新旧社会分歧之间找到恰当的定位与平衡,是摆在德国政党面前的世纪挑战。
  尚可提升的空间
  与此同时,该书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首先,尽管作者对德国政党体制的历史变迁和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但对其整体发展规律的提炼尚有提升空间。如果能够在对两德统一以来政党体制变迁的总结中进一步归纳出本质性的规律,将更有助于深入理解德国政党体制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这种更系统的规律提炼将为学界提供更加清晰的理论框架,帮助读者从宏观层面理解德国政党体制的演变路径。
  其次,该书尽管聚焦于德国政党体制,但分析视角尚未完全突破国别研究的局限性。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政党政治和宪政民主普遍面临挑战,呈现出政治僵局、党派恶斗、阵营对立、社会撕裂等一系列危机迹象。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如果能从德国的个案中跳脱出来,将之放置于更广泛的西方政党政治和宪政民主危机的背景中考察,将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政党政治的危机本质及其对宪政民主的影响。这种跨国视野的补充不仅可以深化读者对德国政党体制的理解,还可以更全面地解读西方民主模式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最后,该书在分析德国政党体制的变迁时,主要集中于对体制表象及其背后驱动力的阐述,尚未充分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解构其内在问题。作者如果能够以更犀利的视角审视西方政党的沉浮规律,并借鉴不同的理论视角或批判性话语,将更有利于揭示西方政党体制的周期性特征及其可能面临的历史性困境。这样的视角不仅可以增加学术分析的深度,也可以为探索民主政治的前景提供新的思想维度。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德国研究会会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吕佳(报纸)闫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