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蛇的观念从由本能恐惧带来的敬畏,逐步变为敢于对抗和征服。正如张光直指出的:在商代及西周早期,纹饰中的动物似乎具有很大的神力与支配性,人仅有被动的与隶属性的地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动物似乎不复具有那种神奇的力量,人则变成了动物的征服者(张光直《商周神话与美术中所见人与动物关系之演变》)。这种变化是人改变自然能力的体现,更反映了人对世界认识的提升。当今,人们逐步认识到蛇所具有的更多元的科学价值,无论是基于蛇的仿生学研究、医学与生物学研究,还是灾害预警研究等,都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极高的应用价值。蛇,这种人本能就会感到“惊恐”的神奇生物正在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惊喜。
【阅读原文】
蛇,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生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赋予了诸多复杂而丰富的象征意义。蛇文化在民俗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民俗学视角下,蛇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人类情感和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蛇文化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阅读原文】
蛇也被称为小龙,其实或许称它为原龙、初龙更合适,它是最早的龙。《说文》曰:“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它”就是蛇。生活于莽原丛林中的古人苦于蛇患,见面都相互关心对方是否遭遇毒蛇。直到今天,我们所经常使用的习语中,也多见如“打草惊蛇、杯弓蛇影、虎头蛇尾、蛇蝎心肠、毒蛇猛兽”之类带“蛇”字的贬义表达,却非常难得找到如“笔走龙蛇”之类的褒义词。在十二生肖中,蛇大概是现实中存在却又十分神秘的动物,以至于人们在创造“见首不见尾”的神龙时,首先想到的也是化用它的躯体。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