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由于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和文化领导权的差异分布,国际传播秩序长期由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依附、文化殖民的困境,国际话语权的缺失极大限制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重构国际传播秩序是必要的且正义的。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基础设施项目,是中国积极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国内外经济重大策略,为中国重构传播力、追求国际话语权带来新机遇,也是改变国际传播秩序、谋求和平发展的新入口。
经济奠基:国际传播的抓手更为可感
长期以来,中国国际传播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这不仅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媒介霸权控制传播议程,还在于中国自身一方面陷入“西方动嘴评论,中国跟着解释”的话语困境,另一方面又在难以跨越的意识形态对立中自说自话。“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突破这种困境带来新机遇。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环境投资相结合,重塑城市结构、推动城市转型,众多相关城市通过旅游、贸易建立起新的联系,直接冲击了原有的经济依附关系。新的连接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格局,共商共建共享的团体优势凸显,这就使得美西方国家从看客成为竞争者,经济议题的可见性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传播中的自主性得以增强。
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与合作伙伴通过实行更深层次的政策创新,不断提高透明度、扩大贸易范畴、改善债务可持续性以及减轻环境风险,进而持续改善参与国的贸易、外资和国民生活条件,使收益得到广泛分享,全球贫困减少。这些都为中国国际传播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抓手,也使得美西方国家长期使用的“权力扩张”报道框架难以为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一带一路”实施以来,中国对共建国家的进出口总额显著提升,这说明“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还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体现了改进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为中国国际传播提供了直观可感的现实抓手。
文化引路:国际传播的基础更为广泛
人文交流是丝路精神的核心要义。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是实现联动发展的基础前提,文化交流的深入需要在文化各异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畅通的渠道和平台。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首次提出网上丝绸之路建设优先行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通过加强网络互联,缩小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群间的数字鸿沟,释放数据红利。这就为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自主平台,同时也维护了共建国家的信息主权。在此基础上,国际交流呈现出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媒体、企业、社会组织、民间个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局面,国际传播的基础得以拓展。
“一带一路”构建了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新平台,合作伙伴借助这个平台进行互联互通,推动彼此文化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交流、互鉴、创新和发展。2017年,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联合制作的首部动画片《孔小西与哈基姆》登上沙特电视荧屏,实现了中国动漫在沙特从无到有的突破,中国文化走进了沙特普通民众的生活,使更多人了解到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流的目标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和人文基础,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十多年来,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各类艺术节、博览会、交易会、论坛、公共信息服务等平台建设逐步规范化和常态化,“一带一路”文化活动品牌效应逐渐增强,共建国家在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共享文化艺术盛宴。
文化交流的深入带来了国际传播的新局面,世界不只有东方和西方,而是由文化各异、发展各异的众多国家组成的。“一带一路”倡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理念,主张在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根本导向下,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能够激励和引领共建国家的人民共同参与。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重在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是消除误解、增进互信、解决纷争的有效途径。这种在对话中互鉴互通的文明观将每一个国家作为平等的主体纳入国际传播体系中,讲故事的主体逐渐从中国变成世界。当多元主体的目标相统一,民心相通就具备了先决条件。由此,讲述中国故事不再是中国自说自话,而是多元主体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共同发声,这是突破西方舆论攻击的有效话语实践。
媒体增力:国际传播的成效更为长久
“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大规模的信息传播工作,这为中国媒体提升国际传播力提供了机会,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媒体以项目为契机,加强沟通合作,形成媒体合力,有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媒介霸权体系,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中国媒体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增加国际新闻的数量,提高报道质量,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更好地与各国受众沟通,中国媒体要增加多语言报道,特别是使用英语、阿拉伯语、俄语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主要语言,扩大信息覆盖范围。
“一带一路”倡议丰富了国际传播的新内容,国际化或国际性议题逐渐成为主流趋势,而国际化议题的丰富有助于增强媒体的国际影响力。比如,绿色“一带一路”提出以后,相关话题得到共建国家的认可。与绿色相关的绿色低碳投资理念、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协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议题,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话题。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米里亚娜·什波利亚里奇表示,贫困、暴力冲突和气候变化之间是一个“恶性循环”,“一带一路”倡议改善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减轻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为全球人道主义事业作出了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丰富精神素材与事实素材,对我国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反过来又促使中国媒体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力。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的媒体力量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机会,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推动中国媒体走向国际化,同时也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积极制定全球议程,备受世界瞩目。“一带一路”更是开启了用中国框架解读世界的新方式,增强了中国内容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中国突破国际传播困境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提高了共建国家国际可见度。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不只是国际话语中的一个模糊群体,而是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经济体、文化体。十多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致力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共同追求世界和平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实践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际传播实践,既体现了经济、科技等国家硬实力,也体现出文化、话语权等软实力,经济奠基、文化引路、媒体增力,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不断增强国际传播力、打开国际传播格局的重要机遇。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