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东方学、东方语文学与东西文明对话学术研讨会在穗举办

2025-01-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李永杰 通讯员全明)1月6日至8日,2024年度东方学、东方语文学与东西文明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会议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杨晓辉教授主持。
大会主题演讲 主办方供图
  共同推动东方学研究深入发展
  开幕式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传添在致辞中表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语言文学研究的重镇,长期致力于推动东方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他强调,此次研讨会将聚焦区域国别研究、东西文明对话等前沿议题,为学术界提供思想碰撞的契机,为学科建设注入强劲的新动力。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修刚表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东方学研究对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期待与会学者能够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深入交流、碰撞思想,共同推动东方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陈多友表示,东方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深入挖掘东方各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还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在全球化背景下,东方学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东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推动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促进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与理解。东方语文学作为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东西文明对话则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多元化的视角与智慧。此次研讨会将深入探讨相关学术前沿问题与现实挑战,推动我国东方学研究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深化东方语文学研究 推动跨文化交流
  大会主题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东方学、东方语文学与东西文明对话等议题发表了演讲。浙江大学教授王勇回顾了东亚“世界语”(笔谈)的历史,并提出,古往今来,人类始终追求跨语言交流的“世界语”,但无论是古代罗马、日本以武力推广本国语言,还是近代语言学家尝试构建人工通用语,均未成功。然而,隋唐时期东亚通过汉字笔谈实现了跨语言、跨民族的交流,堪称世界语的奇迹。在全球化和英语霸权下,回顾东亚笔谈传统及汉字对文明发展的贡献,展望其未来潜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圆桌论坛 主办方供图
  修刚表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提出新需求与新标准。在现实主义与科学精神的指引下,深化改革、守正创新是必然选择。日本学作为东方学范畴的一部分,其多样性、立体性与跨学科性为专业改革提供了学理依据,可以助力我国日语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王向远看来,“语文学”和“东方语文学”作为旧概念,在当代学科细化背景下具有重要价值:一是通过强调基于语言文本的实证性综合研究,区别于思想理论导向的“意识形态东方学”,有助于东方学概念的精准界定;二是突破“语言+文学”模式,扩展人文学科视域并更新研究方法;三是作为区域国别学与语文学融合的结晶,不同于欧美“回归语文学”的反思路径,而展现深度融合的新方向,这为相关学科返本开新、返旧复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黎跃进探讨了东方语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东方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他认为,语文学起源于近代西方,但其方法在东西方古已有之。东方语文学以东方语言和文献为对象,分为西方研究、东方研究及本土研究三大板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陈彦辉介绍了日本明治时期安井息轩的《左传辑释》成书过程及其阐释特征,阐明其在春秋左传学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南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王立新分析了希伯来神话的特质、文本、观念与意义,认为其叙事是伴随着希伯来一神信仰观念成熟而被修订和编纂过的文本系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疆学刊》杂志社主编李宝龙介绍了朝鲜朝学者郭钟锡对《诗经》“思无邪”话题的核心论点,认为其观点超出文学理论,涉及性理学说,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域外延伸和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爱文阐述了区域国别研究与日语学科建设的联系,认为区域国别学为日语专业及学科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和动力,未来应提升办学层次、制定统一教学大纲、探索国际合作培养方式。
  杨晓辉探讨了日本文学中的天体意象,分析了其在不同时期和文学传统中的具体表现及其深刻的文化意义,研究揭示了东亚国家,尤其是日本独特的自然观、宇宙意识以及其文学中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与动态演变特征。复旦大学教授王升远对战败日记的“读法”进行阐述,为探寻战后日本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新路径提供了有益的见解。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柴红梅探讨日本的丝路情结与海上丝路研究,提出丝绸之路文化成果对日本的影响,以及日本海上丝路研究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尝试,有助于理解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位相和嬗变。
  北京大学教授李奇楠对日语“を”格构句与汉语进行日汉对比分析,探究了两种语言的认知语法特征。厦门大学教授吴光辉以西田几多郎的阳明思想接受为契机,探讨了“日本哲学”与“东洋深层”的解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曾琼分析了“东方”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复杂演变,强调其与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密切关系,反映了欧美与中国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王冬青从比较文学对汉学的批评和重构出发,分析了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谱系,提出以中国为视角和方法拓宽对比较文学的理解,认为其关乎全球现代性的互构与合撰,以及重塑世界想象的知识生产。
与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会议还举办了“东方学学科建设论坛”“东方学研究方法论论坛”“区域国别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以及“东方学博士论坛”四个圆桌论坛。与会学者围绕各自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碰撞,不仅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融,也为东方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思路与建议。大会还围绕“东方语文学与丝路文化研究”“区域国别东方学”等议题举办了多场分科会。学者深入剖析区域东方学、比较文学、文史哲研究及译文学等前沿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为学术界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
  本次大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日语语言文化学院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