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扬帆起航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历经二十载春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经历了8次修订。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
首先,“马工程”是一座政治的熔炉,淬炼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考察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工程”教材编写历程可以发现,更及时、更充分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是不断编写修订的直接动因,尤其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教材成为教材修订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表现出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充分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三个方面的政治要求。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全面融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其中,2018版教材修订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融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1版教材修订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融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2023版教材修订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融入和体现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相关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教材,全面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创性贡献。通过上述修订,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教材修订要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并且上升到学理高度形成规律性认识。通过这种前无古人、极具创造性的伟大实践证明,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三是反映学界最新研究成果,认真辨析错误的东西。伴随着实施并深入推进“马工程”的步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在经典著作编译、理论研究阐释、重大问题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教材编写应尽量吸收学界最新理论成果,在内容阐释上有所更新。然而,这一实践逻辑的展开空间具有三个硬约束:第一,应反映成熟的形成共识的观点,对于争议性观点则应慎重把握,对于错误思潮以及所谓的价值中立要保持警惕。第二,充分认识教材不是个人专著,而是事关党和国家意志的国家事权。第三,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要言之有据。要依据权威出版文献,没有文献的依据中央文件精神,没有明确中央精神的要上报。这表明教材表达的观点以及使用的材料都必须具有权威性,在这些问题上一点都不能含糊。
其次,“马工程”是一座科学的熔炉,淬炼科学思维和学术功力。教材建设有很强的政治性,也有很强的专业性。完成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这一重大任务,还需要以科学思维和学术基础为两翼,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全面融入、深度融入、有机融入。具体而言,一是注重全面系统融入。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心,全面梳理和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问题的论述,要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深入理解内涵,精准把握外延并加以理论上的阐述,确保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不缺项、不走样。二是注重准确深入融入。教材修订不能修修补补,把新论述新提法简单地粘贴到教材中去,而要力求全面深入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提法,特别是领会和体现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以更加自觉的态度着力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一方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就是以整体性思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总体性构建。从《原理》架构出发,包括首先对新时代理论创新成果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思想进行集中性贯通性把握,继而探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概括和科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系统、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即“一整块钢”。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重要的是在权威论断、政治话语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致力于学理化探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对待真理,以学理化推进体系化。三是注重科学有机融入。如何处理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问题是科学有机融入要考虑的关键与核心。既要从“源与流”的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更要从守正创新的高度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价值。归根结底,不仅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具体观点,而且要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最后,“马工程”是一座创新的熔炉,淬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要在守正创新中谋发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这种高目标和高要求上来,要增强创新的自觉性,不断实现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更高阶段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进一步打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空间,有效回答和破解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它既体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把握,也对高校思政课建设不断推进守正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也是我们应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去思考新的历史条件下《原理》教材的理论性、实践性以及二者统一性的行动指南。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岀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如人工智能、虚拟实践、无人工厂等新事物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直面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矛盾新情况并予以思考和回应。所立之论不但要求对当代新科技的发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对相关问题的论述有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把握,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待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虚拟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无人工厂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间的关系,分析相关的各种主张,在比较中解疑释惑、在鉴别中明辨是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创新“马工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既要注重教材内容建设,又要以开拓创新精神探寻理论大众化表现形式,给学生提供更易消化吸收的“精神母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托,更要着力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形象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道理说透。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文风问题。我们党的领袖一贯重视文风建设,毛泽东同志曾反复强调“写文章要有群众观点,心里始终装着读者”,他本人总是能够靠近大众的认知水平和语言特点,用大多数人能听懂的方式阐释深刻的道理,做到雅俗共赏。习近平总书记也善用比喻把大道理讲得浅显易懂,如在谈到科学理论是我们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时指出:“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些经典论述,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学习。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