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这对古典学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中希共同举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雅典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为中希两国和世界各国搭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
构筑以古典文明为主线的古典学
西方古典学虽然重点在于古希腊古罗马,并在文艺复兴时期成为最具西方特色的学科,但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古典学需要更新与改变才能适应现代化、全球化、多极化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一是群星璀璨的古典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古典文明虽然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具有特指性,但就人类文明体系而言,古典文明并不仅仅为古希腊、古罗马专有,其表述的是古代文明体系中代表人类成果神圣意义的典籍勃发的特定时段,核心要义是“古”与“典”。古典文明的说法多有纷争,但其以“古”与“典”而形成的文明兴盛,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原创性、启迪性贡献。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和圣典,这些都是全体人类的共同财富,需要传承与发展。
二是交相辉映的中希两大文明作出的奠基性贡献。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距今5000多年前开启了处于历史先导地位的爱琴文明,以克里特岛与迈锡尼最具代表性;距今3200多年进入荷马时代,以“古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最具代表性,也具有源头意义;距今2800多年至2400多年间就是学界通常所说的“古典时代”,在此前后涌现出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出现了《理想国》《尼各马可伦理学》等重要经典作品,在哲学、文学、艺术、戏剧、建筑、数学、体育等方面作出了奠基式贡献。古罗马由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三个阶段组成,在宗教、法律、建筑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以古希腊古罗马构成的古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则在距今5000多年前形成以双槐树、庙底沟、良渚为代表的古国文明;在距今4000多年,开始形成夏商周文明,以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宝鸡周原、洛阳王城等为代表性遗址;在东周时期,开始涌现了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荀子、庄子、孟子、鬼谷子等哲人,形成了具有东亚特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家与儒家两大思想流派,还有《道德经》、四书五经等经典;到了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被改造演变,形成儒释道杂糅的局面。作为人类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好地推进中西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使古典学研究再上新的台阶。
发展加强文明对话的古典学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一是推动文明传承发展,让古典学为当代服务。以古典文明为核心,不但要对传统古典学重要典籍进行重点研究,也要对古代重要文明成果进行新的解读,对古代文明的起源、路径与模式进行研究,对古代文明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对传世典籍与出土文献进行补充研究,对文献中的价值理念进行现代诠释,发挥多学科优势,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大古典学的学术理论框架。
中国在推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学术研究与社会推广工作,不但对古代典籍进行注释、翻译、解读,也对典籍中的哲理进行现代诠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教育、广电与新媒体、博物馆与文博设施等各种手段传承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二是加强国际交流,使古典学助推人类文明进步。传统古典学研究虽然关注的是古希腊与古罗马,却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起步的,到19世纪成为较为成熟的现代国家的专门学问。这一学问的基础是古希腊语、拉丁语的训练,以经典整理勘误释读为核心,以思想研究与历史研究为两个取向。古典学虽取得较多成果,但在学科未来发展方面也有过许多论争以致出现了“反古典的古典学”潮流,反映出古典学已从发展高峰走向衰落。
古典学随着近代科学的传入逐渐被中国接受,经过数代学术传承已形成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外国文学所”传统,以古典历史为代表的“东北师大”传统。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还推出了“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大型丛书,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了古典学教育实践。在这些传统和实践的基础上,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熟读中希两国经典为根基的中国古典学。这是立足于中国实际,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古典学”(刘小枫),也是“兼通中西之学,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皮锡瑞)的古典学。以此为基础,古埃及学、古印度学、古波斯、亚述学、玛雅文明、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等都可纳入“大古典学”或可称之为“真正的世界古典学”这个范畴,将各个古代文明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视野下去研究与认知,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学术支撑。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古典学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古典学研究在内容方面上要在“鉴”字上作文章。研究什么,是深化古典学研究的方向问题。对于古典文明研究,要以经典所包含的价值观念的提炼为重要目标,最终是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服务。此外,还要对各个文明起源形成的路径模式、各个文明发展规律以及得失、各个文明内在机理、各个经典中体现的哲学观念异同、以及古典文明所涉及的历史、文学、艺术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最终达到文明互鉴的目的。
二是古典学研究在学科队伍上要在“活”字上作文章。要以“中国古典学”一级学科建设为根基,推动更多高校设立相关的专业。要推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学、考古学、法学、区域国别学等学科围绕“中国古典学”进行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古典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培养更多对中外文化融会贯通,具有国际视野又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有影响力的知名学者、学术骨干与青年学人,形成结构合理的古典学研究队伍。
三是古典学研究在平台建设上要在“响”字上作文章。持续推动“世界古典学大会”连续召开,将其打造成古典学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推动建设世界古典学研究组织,在古代文明发祥地相关区域互设研究机构,积极争取在各文明形成的重点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加强国际间考古的交流合作。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古典学专业期刊,发起成立古典学世界研究学术网络,开通古典学研究网站。通过这些学术平台的建设,推动古典学研究再上新台阶。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