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方法论”跨学科深研会在厦门举行

2025-0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1月12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方法论”跨学科深研会。会议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关注逻辑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领域的研究互动,探索跨学科合作发展的未来方向。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林升栋致开幕辞,他提出,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里程中,方法论作为体系建设中最基础的部分,目前仍有待深入探讨,本次研讨会旨在组织跨学科领域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研讨,在方法论层面打通“文史哲”。 

  打通“文史哲”的方法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姚中秋报告的题目是《历史作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元方法》,他认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当以历史作为元方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自当接续、弘大经史之学传统,且历史方法是批判西方所构建的形而上学的武器,可以论证西方现代价值、制度、支配体系的历史性(暂时性),探索新的可能性。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鞠实儿报告的题目是《广义论证视野下的传播学研究》,他认为广义论证理论可以作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一种尝试,该方法提倡描述、解释、评估和构建个体与个体生活世界中的事物之间的争论、全面地考虑对论证有影响的语境因素、在本文化内论证某一文化,可以与主流方法互补共同推动传播学的发展。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袁影报告的题目是《范畴研究:自主知识话语体系建构的机轴》,她认为各学科自主知识话语体系的构建中最为关键的是范畴研究,其中,对中层范畴在学科全球化视野下的本土意涵挖掘尤为重要,应选择并汇合中西方所具有的主要意涵,尤其是适用于当代及超时代的意涵要素和相关策略进行自主知识话语体系的建构。 

  林升栋报告的主题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文史哲”的方法论进路》。他表示,中西各有其“理”,中国或可称为“义理”,西方或可称为“公理”。中西比较存在包括概念对等性等困难,“文史哲”的进路则可以从语义网络、历史渊源的“分别”进而“会通”到对理论的抽象。他还提出了两种可能的研究入口:一是将研究对象视为“缘分”而非“工具”,让入场和理论都自然涌现而不是强行干预。二是将“自己”作为重要的入口,重新思考乡土和生活。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路径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张侃报告的题目是《走进历史现场与建构中国历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他认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应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基于中国经验的学术范畴。例如,当代史学实践除了强调充分占有传统史料外,还应该注重走向历史现场开展田野调查,通过考察地理环境、访谈底层庶民、收集民间文献、观察宗教仪式等实践环节形成一套较成熟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晓云报告的题目是《话语研究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她认为,当前“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问题在于“用今天的话语意义理解古代话语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作为文字的话语改变作为语言的话语意义的历史,将其作为发现中国古代理论自觉的根本途径,以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她以“发现中国古代圣(人之)经”和作为书面语与口语的“作”为例,认为口语具有的比文字更强的解释力。一个话语可以衍生出无数的文化现象,而从口语变成文字的过程则会使得话语改头换面。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专职研究员贺东航报告的主题是《“政治势能”概念的提出与“中国之治”的探索:来自政治学的尝试》。他提出,“政治势能”这一概念借用了物理学中势能的原理,运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的实践中。“政治势能”这一概念的提出,基于以下几个理论基础:一是列宁主义政党理论;二是现代国家构建理论;三是组织动员理论。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厦门大学相关领域的学者参加会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