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韧性安全建设新路径

2025-01-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韧性安全城市具有较强抗压、适应、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预防和抵御内外多种风险冲击。近年来,国内重特大事故不断出现,同时自然灾害也不断加剧,这些情况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自然和社会复合安全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应持续提高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能力。
  实施城市体检提升组织韧性
  对城市进行全面体检。一是明确城市体检主体和参与主体。城市体检应包括政府部门的自检和第三方团队的专业体检,同时还需要民众的积极广泛参与,这样既可以保障问题挖掘的专业性,也可以确保问题发现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二是完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与细化韧性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标准更为科学有效,进一步优化韧性安全城市治理体系,强化城市体检的可操作性,找出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和真问题。三是丰富和精细化城市体检的方式方法。城市体检借助统计数据、调查数据、大数据和社会满意度调查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诊断,识别问题并分析成因,研判问题的轻重缓急,实现精准化施策。四是明晰城市体检结果的运用。相关部门依据城市体检结果制定年度建设与整治行动计划,切实有效解决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并为城市更新做好前期基础性工作,让城市体检工作真正起到“防未病”的作用,成为政府决策的好帮手。
  实施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模式。一是确定风险点。在对城市进行全面体检的基础上,精准定位城市治理各风险点。在全市范围内,对所有存量生命线工程系统进行全方位排查,重点对台风、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灾害的抵御能力以及老旧小区的水、电、气等地下管网系统等全面排查。尤其是在近年来极端天气较多的情况下,应将气象韧性纳入韧性安全城市总体规划,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全过程。二是制定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在摸清城市运行安全底数后,形成统一的风险隐患清单,建立风险清单体系框架,包括在市级层面编制城市风险源清单、城市风险源分类分级指南、城市运行安全风险清单等。区级层面分别编制基础要素齐全、管控措施精准的城市治理风险清单。三是对清单进行动态实时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应及时动态调整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内容,将已经解决的问题在清单中剔除,并将发现的新问题添加到清单中。
  健全城市运行和保障机制。一是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城市韧性安全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打破各部门“九龙治水”“单打独斗”的模式,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市级层面需明确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明确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任务分工。可将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应急处置等各环节,强化统一指挥、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二是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应从事后应急转变为事前、事中防控,构建前端预防、中间管控、末端应急的全生命周期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以建设韧性社区、韧性街区示范项目等为抓手,统筹把握、多措并举,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加强多元共治  提升社会韧性
  拓展企事业单位的参与方式。一是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企业利用物质资源、专业经验和技术优势,主动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等联系和对接,实现对韧性安全城市的“技术赋能”。具体可以在韧性安全城市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应急响应与救援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注重企业社会资源的公益赋能。企业通过成立基金会、公益慈善组织或各类捐赠救助形式的公益慈善行动,参与到扶贫助困、抗震救灾等各类社会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公益赋能”达到推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目标。三是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研究资源整合力度。对城市复合灾害链内在机理及防范、韧性技术标准及总体韧性程度评估等开展重点研究,并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
  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作用。一是社会主体是政府力量的重要补充。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政府资源和能力均较为有限,可以依托社会主体从事相关工作。政府可以聘请第三方机构介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韧性安全城市治理,充分激活第三方机构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中,社会主体应在防范化解各种风险中做出应有的努力,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和城市发展软实力。二是社会主体可以发挥协调功能。在政府和企业均不宜或难以高效提供治理的领域,第三方组织可以发挥为社会防险、为政府分忧、为企业排难、为民众解困的作用,实现城市安全和韧性治理的协同增效。
  集聚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一是打造韧性社区。社区作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末端环节,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具体落实中主要表现为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推动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常态化管理,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日常管理。普遍提高居民的参与性、扩大居民志愿服务队伍,增强防灾应灾培训和安全教育,打造韧性社区,形成“自下而上”的修复功能。二是培育韧性居民。增加居民有关风险应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如参与应急演练和灾害情景体验等;同时也应加强居民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心理韧性,以及增强居民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筑牢韧性安全城市的人民防线。完善宣传教育体系,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专题教育培训内容,广泛开展安全公益宣传,增强社会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推动安全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技术韧性
  完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一是整合端口。以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为依托,将各类上报终端统一纳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管理,并接入公安、住建、河长制、森林防火等各路行业视频资源,实现各类城市运行管理问题的智能识别,打造集智能视频分析、监督指挥及应急响应为一体的智能化移动监督指挥作战平台,实现城市管理“一网统管”。二是将韧性安全城市建设融入“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应对重点市政设施及管理区域实现图像资源、监测数据可视化,风险预警、问题交办自动化,强化平台数据的分析、研判、预测、预警功能,为日常城市风险治理、紧急情况转移避险及应急准备等提供决策支撑。三是开辟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子系统。《〈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标准〉解读》中提出可以结合各地实际,自行拓展其他系统和功能,丰富应用场景,拓展平台应用深度,开辟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子系统。
  升级城市数字化应急指挥平台。一是统筹应急指挥调度。健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应急救援工作协同体系,尤其要推进区域性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在发生自然灾害、健康危机、社会安全事故等突发状况时,提供更成熟的处置策略以确保城市能够在各种挑战面前保持韧性和安全性。二是健全大数据分析合作机制。在数字政府建设和数据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要重视建好、用好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建立大数据分析合作机制,充实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并与数据管理和应用机构直接对接。三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构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模型,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进行监测、评估,为重点监管、精准执法、科学施策提供支撑。建设完善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功能,实现灾害风险实时监测、综合研判和分级预警,提高多灾种一体化的灾害链综合风险预警能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高效能治理视域下县乡政府承接下放事权的现实逻辑及优化路径研究”(21BZZ06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政府治理和公共政策评估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倩 罗浩(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