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促进强国建设多维实践

2025-01-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1月11—12日,“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论坛主题“新高峰:中华文化与强国建设”,就如何发挥中华文化在强国建设中的战略作用展开深入研讨,从政策制定、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等各层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建言献策。
  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关键。世界旅游联盟主席张旭表示,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和市场健康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果显著。非遗+旅游、文创+旅游、博物馆+旅游等新旅游业态创新发展,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活跃市场、提振信心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就如何推动文旅产业扩容强链、提质增效,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提出建议:要繁荣文旅消费,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做好“文旅+百业”的文章;增强产业链活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增加优质产品供给,提升文旅项目建设质量;培育优秀文旅企业,开拓就业新蓝海。北京大学副校长任羽中表示,在进一步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以世界眼光、世界胸怀促进文化创新发展,让中国文化在世界实现更好的传播。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认为,应从价值渗透力、创意生产力、市场开拓力、跨界协同力四个维度着手,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渠道。要以文化新质生产力为支撑,形成文化国际传播力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向民认为,人文经济学关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融合发展,是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重要补充。中国人文经济学理念为全球现代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是解决人类问题的重要价值体现。
  为更好地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建议深化“长江母亲河文化原型”研究。长江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在于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物质与精神双重支撑。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提出,乡村是人类重要的精神家园,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繁荣乡土文化与推进乡村建设。
  积极适应文化数字化浪潮
  数字技术与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顾江从产业属性与政策导向视角,提出文化产业容易陷入“鲍莫尔成本病”困境,而数字化则是破局关键。数字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其发展现状呈体量跃升、结构优化、阶段性演进特征。通过大数据分析,他分享了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实践成果,从产业经济学视角观察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建构模型全面剖析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金辰坤对“文化产业内容”概念进行辨析,探讨了数字内容的同一保持性、同一复制性、无限共享性和线上运营性等特性。要考虑著作权保护政策的均衡性问题,以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数字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通过“二艾三创”模式概述了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二艾”是IP与AI为核心,“三创”则是文创、科创、融创的融合方法论,其中涵盖科幻、玄幻、传统文化等多种内容形式,推动文化体验与数字产品全面升级。这些创新方向为文创领域提供了新机遇,开启了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新篇章。
  在主论坛现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团队发布了“中华美学基因库”阶段性成果。该成果同时具备个性化智能体打造、文档解读等功能,未来还将升级为洛神智能审美语料库,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的桥梁。
  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韩卓吾(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