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文献整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蜀道方志集成·褒斜道卷》首发式暨留坝褒斜道学术讨论会召开

2025-01-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刘瑞湘)1月12至14日,四川省蜀道文化出版工程《蜀道方志集成·褒斜道卷》首发式暨留坝褒斜道学术讨论会在陕西省留坝县召开。来自四川、甘肃、陕西等地专家学者三十余人聚焦蜀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蜀道文化宣传普及与文旅融合、蜀道文献整理与研究利用等议题进行交流。会议期间,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留坝县栈道文化研究实践基地揭牌。

  据悉,四川省蜀道文化出版工程《蜀道文库》自2023年10月由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川、陕、甘、渝等地学者共同参与编纂,在已经编纂出版《蜀道山水关隘文献集成》《蜀道游记文献集成》《蜀道方志集成·米仓道卷》《蜀道方志集成·金牛道卷》《蜀道方志集成·荔枝道卷》《蜀道方志集成·阴平道卷》《蜀道文献萃编》《蜀道栈道图集》《广元古旧地图集》《成都古旧地图集》等十种二百八十余册基础上,又于2025年1月由巴蜀书社正式出版了《蜀道方志集成·祁山道卷》《蜀道方志集成·陈仓道卷》《蜀道方志集成·褒斜道卷》《蜀道方志集成·傥骆道卷》《蜀道方志集成·子午道卷》《蜀道方志集成·河南道卷》《蜀道方志集成·岷山道卷》等七种,共二百余册,蜀道文献整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蜀道方志集成·褒斜道卷》丛书以古代著名交通线褒斜道为主题,搜集沿线古旧地方志,在方志编辑出版史上具有创新性。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主编周宏伟认为,该丛书的编辑出版,从学术上说,有利于未来褒斜道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例如,有可能把其他文献与方志中的某些西周传说结合起来,延长褒斜道的开通历史;有可能拓宽沿线各地交通以外的历史文化课题研究。从现实意义来说,则有利于未来褒斜道沿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开发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例如,留坝县内的江口、马道等地尚有值得挖掘的历史文化内涵。

  方志古籍在挖掘历史智慧、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地位独特、角色重要、作用突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蜀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建新表示,方志为蜀道遗产保护传承提供重要资料,可厘清蜀道方志核心价值,挖掘蜀道自然与文化遗产。对此,应构建蜀道方志数据库与蜀道数字平台,整合资源;推动跨学科合作,构建蜀道学术体系;清查评估蜀道资源,制定保护利用规划;开展蜀道文化传承创新活动,提升公众认知;优化蜀道旅游线路产品,增强文旅吸引力;总结融合经验,推动蜀道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实现文化多元共生与可持续传承。

  清代王士禛的蜀道行纪文献在蜀道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区划地名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蜀道研究会副会长王小红通过聚焦清初诗人王士禛于康熙年间两次宦蜀撰写的《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陇蜀余闻》《蜀道集》《雍益集》等蜀道行纪文献,并与蜀道考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认为,王士禛关于蜀道陕南段的描述,是较早记载清康熙三年陕西巡抚贾汉复将连云栈道由木栈改为碥道,从形制上改善道路安全性情况的文献;而自沔县(今陕西勉县)至宁羌(今陕西宁强)的蜀道数十次涉水而过,与五丁峡的险峻及沿途河流窄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蜀道研究中,文献考证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是重要的研究方法。

  方志古籍系统记述了一定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历史变迁、乡情民俗、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乡贤名流等,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华文脉赓续不断的重要载体。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职博士后董嘉瑜看来,从清代留坝厅的设立,可以看出栈道与政区设置间之间的关系。留坝于明洪武三年设立巡检司,洪武三十一年设立栈道递运所,成为连云栈道的21所之一。入清以后,先是乾隆十五年因供应差务,道路绵长,将汉中府通判移驻于此;二十九年,随着汉中府通判取得刑名钱粮完整职权,作为政区的留坝厅开始设立;至三十九年,改通判为同知,留坝在区域治理中的重要性和自主性不断凸显。

  留坝位于秦岭腹地,处于褒斜道的心脏地带,境内的蜀道遗址以栈道为主,数量多、类型丰富、保存相对完好,在活化利用栈道文化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熊梅提出,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可以以栈道为牵引,科学合理地整合蜀道上的褒河风光和沿线重要的人文资源,如张良庙等,形成独一无二的栈道品牌。同时,通过创办科研与科普刊物,开通云上“栈道博物馆”“老电影博物馆”,编排大众参与的“栈道印象”“诗画栈道”等歌舞演绎,开发“烽火栈道”“栈道风云”等网络游戏,持续加强对栈道文化的研究、阐释和普及,形成立体式宣传推广,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安康学院二级教授赵临龙针对留坝县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留坝县5A旅游景区创建,蜀道“汉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打造等,提出相应策略建议:一是连云栈道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故为内涵,打造“留坝蜀道,开启汉朝”文化品牌标识;二是以古树名木打造留坝银杏之乡,形成南有翠云廊,北有银杏树;三是实践“两山理论”,建设山水之城;四是实现留坝县城到主要景区,以及汉中站、凤县实现直通车;五是构建蜀道联盟协调机构,进行“中国蜀道”整体申遗;六是以旅游强国策略,努力将旅游打造为支柱产业,创建留坝旅游名县。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区划地名学会会长李勇先从蜀道研究成果厚积薄发、蜀道研究平台高起点建立、蜀道文化宣传普及出现新模式等三个方面对目前蜀道研究和蜀道文化宣传普及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蜀道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本次学术讨论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指导,陕西省留坝县人民政府、四川省区划地名学会主办,四川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共留坝县委宣传部、留坝县文化和旅游局、巴蜀书社等单位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曾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