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协作与区域均衡的中国方案

2025-01-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历史的长河中,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始终是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难题之一。而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但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愈发凸显,东西部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差异尤为突出,成为制约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一宏伟蓝图的实现离不开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东西部协作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它不仅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的重要机制,更是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谢治菊教授所著《国家的力量: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是一部深刻剖析中国东西部协作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作品。作者从协调治理、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等视角,对东西部协作的历史脉络、现实需求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东西部协作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多重维度。
  首先,该书揭示了东西部协作的制度逻辑和历史必然性。东西部协作具有显著的动因政治性、主体跨域性、工具混合性、模式协同性等特征,其制度逻辑包括央地联动与府际协同的叠加、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规划引领与考核评价的协同、依附并超越科层制的协同网络四个方面。其次,作者从协作制、项目制、考评制三个方面对东西部协作的核心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该书指出,协作制通过明确协作双方的职责、权利与义务,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协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项目制则通过实施具体项目,将协作的宏观目标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任务,推动了协作的落地见效;考评制则通过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协作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确保了协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东西部协作的核心机制体系。尽管东西部协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作者也不讳言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例如,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协作模式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不足,地方利益与整体协作目标之间仍存在一定矛盾。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协作的深度与广度,也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包括加强协作机制的制度化建设,推动人才与技术的双向流动,以及探索更加多元的协作模式。
  尽管《国家的力量: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对东西部协作进行了全景式描绘,但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具体问题。首先,对市场与政府如何有效协同推动东西部协作的讨论有待进一步深化。例如,如何在国家政策主导的框架下,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协作效果的最大化,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问题。其次,关于协作模式的创新性,书中虽然提及了多层次、多主体的协作机制,但对协作模式如何从初期的“输血”到后期的“造血”再到最终的“共生”实现动态转换,未能提供更为详尽的实践路径分析。最后,在对数据和案例的选择上,书中主要聚焦于一些成功案例,而对失败或进展缓慢的协作项目较少涉及。这可能让读者难以对东西部协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有全面认识。如果作者能对这些问题展开更加细致的分析,整体研究结论会更加平衡、更具有说服力。
  总之,《国家的力量: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是一部集理论深度与实践洞察于一体的学术佳作。作者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与扎实的研究功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书中既有对国家战略高屋建瓴式的分析,也有对地方实践细致入微的描绘。这部著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这部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作者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亮 余朋翰(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