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勤勤,女,198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文学博士,2024年6月破格晋升为编审。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审,兼任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文学、性别与文学、中日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及《文学评论》编辑工作。出版专著、译著各1部;在《文艺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顶级、权威期刊发表独著论文10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称号(2021),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青年人才“培远计划”(2023)。
一、创新人才举措,涵养学术生态
我于2016年7月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20年聘至副编审岗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这八年,是我个人学术与成长的黄金时期。这里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不仅拥有高端的学术资源与平台,如期刊与智库,还提供了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学术环境。这些都是青年学者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近几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支持创新性项目和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创举,如青年学者导师制、“青启计划”、青年人才“培远计划”、“长城学者计划”、“学部委员工作室”等,形成了全链条、全周期、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个人便于2023年有幸入选首批青年人才“培远计划”。“培远计划”鼓励我们赴海外开展学术交流,搭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平台,长期聚焦特定领域进行开创性研究。
在这些创新性人才制度改革举措中,职称破格制度的激励作用是最明显的。近年来,高校“青椒”职称晋升问题时常引发社会热议,晋升通道狭窄容易导致青年学者焦虑困惑,影响学术科研工作积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适时推出破格晋升政策,为青年学者别开“赛道”,政策是透明的,要求是统一的、高标准的,尤其是“菜单式”的评价指标科学合理,鼓励青年学者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专长,遏制低效的“以量取胜”,培养学术精品意识。如此,在良好的学术生态沃土上,青年学者可以沉潜学术,踏实耕耘,日积月累,必将收获丰硕的果实。
二、踏实积累,点滴创新
我个人的研究领域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与文学,尤其注重从跨学科的视野切入,以“性别”“通俗”为两大基点,从政治、翻译、出版、教育、宗教等多个维度,洞察新文学史观对近代文学多元图景的遮蔽与评价失衡,思考并重建近代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我的专著《隐蔽的风景:清末民初女性小说创作研究》是关于妇女史与文学史的交叉研究,在广搜原始文献的前提下,返回现场,细致梳理,提出“性别与文类”的研究思路,把思想视野拓展到文学以外,在史料和方法上有所丰富和创新。
近年来,我一直关注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与教育小说。这一课题属教育史、文学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交叉研究,意在将近代新生文类置于全球性的政治格局与文本流动的脉络中加以观照。除了在近代报刊上辑录教育史料,我还多次前往日本求书访学,挖掘并使用了大量明治时期的原始文献。今年,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与教育小说研究”也以“优秀”等级顺利结项。
三、不忘初心,勤勉笃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集科研、教学、期刊、智库于一体,具备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不可企及的研究条件。我所供职的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全院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研究所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学研究传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是幸福的,学术名家云集于此,便于求教,更能从其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即谓“见贤思齐”。
在学术最高殿堂工作,多重身份模式也有助于加速个体成长。除了从事研究工作,我的本职工作是《文学评论》的一名编辑。该期刊作为全国性大型学术刊物,被视为文学研究与理论批评方面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一级学科期刊。身为《文学评论》的编辑,我将“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作为工作指针,以编辑身份参与并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定位”目标。
未来,除了延续此前关注的课题外,我还有两项新的研究计划。一是“文学”在近代中国的学科化问题,以及中国近代文学学科史方面的研究,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战略目标。二是我曾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小语种与科研亟需人才出访”项目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等资助,多次赴东京大学交流访问。下一步,我将持续关注中日文化交流,聚焦战后日本的汉语教育与中国文学研究等问题,期待做出既可聚焦现实又在学术上有所突破的研究成果。
身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我收获的是高平台、宽视野、广眼界,学会的是深思考、慢功夫、细精神,而此次破格晋升编审,也让我接下来的研究与编辑工作更加从容、更加笃定。我将继续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不忘初心,勤勉笃行,努力做出有创见的学术成果。
马勤勤主要代表作
1.《表演与错位:德龄<清宫二年记>在晚清民国》(论文),《文艺研究》2024年第2期。
2.《近代女性小说的“空白之页”——从“黄翠凝”与“黄璧魂”在文学史与妇女史中的裂变谈起》(论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3.《新女性的“对照镜”——从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谈起》(论文),《文艺研究》2023年第2期。
4.《纸荒危机与通俗文学的浮沉——从民初<眉语>杂志的停刊谈起》(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
5.《<女狱花>与近代日本佛教东来》(论文),《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6.《从“兴女学”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黄璧魂与中国近代妇女运动考论》(论文),《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10期。
7.《王妙如:被忽视的女权先驱——兼及佛学与晚清女权思想的发生》(论文),《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8.《通俗翻译与“女小说家”的中西杂交——从包天笑、周瘦鹃的同名译作谈起》(论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9. 《作为方法的“女性小说”——关于近代中国女性小说研究的反思与进路》(论文),《文艺研究》2020年第3期。
10. 《知识迁移与本土再造——近代中国“教育小说”的发生与辨义》(论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