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做好积极财政政策“加减乘除法”

2025-01-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财政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明确了未来我国财政政策更持续、更强劲的总体取向。其中,“持续用力”意味着财政政策不是短期的、间歇性的刺激,而是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地发挥作用;“更加给力”要求财政政策的强度和效果要更显著。在我国当前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做好积极财政政策的“加减乘除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效能,将为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保障。

  做好“加法”:

  提高财政赤字率

  当前,我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消费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巩固。在此关键时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财政赤字率。这一举措旨在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优化支出结构,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参考20世纪90年代初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的“赤字率不超过3%和政府负债率不超过60%”的标准,我国财政赤字率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前一直控制在3%以内。为应对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可能冲击,2020年我国财政赤字率达3.7%,首次突破3%,2021、2022年分别降至3.1%和2.8%,2023年又升至3.9%。这表明我国在确定财政赤字率时,始终注重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关注财政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为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足了政策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判断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率的高低,不能仅从负债端的赤字率来评估,还要结合负债使用形成的资产端情况作综合评判。当前,我国地方财政存在一定的收支矛盾,但地方政府专项债形成了大量能带来未来收益的有效实体资产。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这种资产优势决定了在同样条件下,我国有着更大的举债空间,而在同样的政府负债水平下,我国政府有着更大的财政政策空间。因此,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一方面,专项债券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另一方面,专项债券资金的使用范围将涵盖更多具有公益性质的项目,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且,允许专项债券作为重大项目的资本金使用,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降低项目的融资成本,提高专项债资金的使用效率。

  做好“减法”:

  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财政收入低位运行已成为常态,同时在财政支出预算管理中,还存在着支出格局固化、成本核算不细、绩效管理水平不高、部门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党政机关等预算单位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第一责任主体,需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好地用在“刀刃”上。重点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严格控制行政运行成本增长,防止出台过高保障的财政支出政策,促进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乘法”:

  持续支持“两重”“两新”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两重”“两新”政策承载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通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做好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法”,推动“两重”政策与“两新”政策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有助于共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两重”项目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的安全能力建设。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挑战,我国需要加大在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的安全能力建设投入。通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大“两重”项目投资,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提升国家战略自主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两新”政策是指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当前,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既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推手,也是扩大内需、提升消费品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政策实施,一方面可以推动老旧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则能促进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

  做好“除法”:

  推动财政资金提质增效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政府要盲目扩大支出规模。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这就需要政府在财政支出安排上更加注重优化结构和提升效率,厘清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在绩效管理上的职责划分,明晰权责,强化问责,推动使用财政资金的主体从“要我有绩效”向“我要有绩效”转变,实现预算责任和绩效责任“双落实”。在积极财政政策大框架下,必须坚持精准发力,牢牢把握住民生这个最大的政治,抓好“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这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建设好实现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的民心工程。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为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有必要从积极财政政策的“加减乘除法”入手,加大力度落实存量和增量财政政策,从供需两侧发力,加快实施进度,以“提质增效”应对财政收支矛盾,以“两重”“两新”投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张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天悦 问严锴(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