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助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

2025-01-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特别是9月下旬以来我国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起到了稳信心、稳楼市股市、稳宏观经济的良好效果。但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化解,通缩压力持续存在,保证货币政策足够力度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为此,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基调自2011年以来首次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预示着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支持力度将显著增强。

  何为“适度宽松”

  一方面,“适度宽松”意味着更大的货币政策力度。202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采取措施引导利率下行,并采取了降准、调整结构性货币政策等一系列举措,但还不足以应对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将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意味着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货币供给的调整将更加频繁且力度加大,同时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响应速度将显著提升。此外,“适度宽松”在一定程度上还意味着货币政策工具的多样化,央行将采取更多精准调控手段,以灵活应对各种挑战。

  另一方面,“适度宽松”表明货币政策仍会控制在“适度”的界限内,以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基础上,渐进地、有步骤地推进“宽松”,而不是无限度的刺激、不计成本的“大水漫灌”。尽管中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持续不足、物价水平持续偏低等压力,但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健、货币政策空间依然较大,并不需要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央行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甚至财政赤字货币化等激进手段迅速拉高通胀。中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施策,力求在稳增长、稳物价的同时,避免因过度刺激而带来潜在风险和对推进结构性改革的过度干扰。

  如何“适度宽松”

  在常规政策操作层面,当前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6%,仍有进一步下调空间,央行可能更频繁、更大力度地实施降准和降息,以确保市场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此外,鉴于中国仍有一定的货币政策空间且通缩压力下实际利率偏高的现状,央行需要继续实施有力度的降息政策,切实降低实际利率。此举不仅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振投资者信心,促进投资增长,还能减轻居民部门负债成本,缓解其现金流压力,进而释放内需潜力。

  在结构性政策工具层面,央行需要更加灵活且广泛地运用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创新性地推出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人民银行可在降息、降准的基础上,继续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特定行业和领域,优化信贷结构,增大对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提供流动性保障。同时,还需要继续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加大对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以确保“稳住楼市股市”目标的实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在预期管理层面,央行应加强与市场的有效沟通,做好前瞻性指引工作,通过预期管理提升市场信心和政策效果。宽松货币政策的不断推出将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预期管理的目的,就是让各类经营主体不断明确央行的调控目标,引导其对于宏观经济的中长期预期与央行调控经济的中长期目标趋于一致,进而完成提振市场信心、在中长期内最大化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任务。因此,央行需要通过更有效、更科学的预期管理,向各类经营主体传递积极信号,切实提振市场信心。

  合力发挥政策效能

  第一,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快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落地。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标志着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再次采用财政与货币“双扩张”的宏观调控框架。在这一框架下,货币政策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首先,“双扩张”能更好稳预期稳信心,更有利于降息、降准等货币政策操作刺激消费和投资作用的发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宝贵的货币政策空间。其次,此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既能够降低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消费和投资的“挤出效应”,又能够降低政府举债成本、防止政府债务规模过度扩张。最后,结构性货币政策与结构性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引导信贷和投资流向关键领域,从而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第二,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增强政策合力;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高政策整体效能。我国将在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配合实施恰当的房地产市场支持政策、供给侧政策、人口政策、社会政策,并加快推动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活力和市场信心为目的各种改革措施落地。政策“组合拳”和改革“组合拳”一并推出,将为经营主体营造一个积极、宽松、高效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并能极大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在此情形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刺激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继续维持较强的跨境资本管制措施并坚持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样能够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有效减弱外部冲击对国内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来说,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是发挥宏观经济稳定功能的必要条件。维持较强的跨境资本管制措施与保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不矛盾,实际上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对短期内跨境资本大规模流入流出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当然,由于外汇市场存在多重均衡,在特殊情况下,如有发生货币严重贬值进而演变为金融危机的风险时,央行必须采取果断干预措施。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张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天悦 问严锴(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