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之理论派】学术圆桌丨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2025-01-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主持人:孙晓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艺术学研究》主编

  访谈嘉宾:
  李心峰,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陈旭光,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持人:陈旭光老师之前提到的话题我觉得很重要,其实有一个中国话语体系的问题。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也有一个重大课题——关于中国特色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个课题写作过程当中,我们认为最难把控的、最难说明白的,就是话语体系问题。要真正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上的话语体系,可能它的根基还是在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对于传统艺术精神的一种把握。
  李心峰: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艺术理论体系,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体地来说就是“三大体系”的建设,文艺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
  这10年实际上已经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对于我们今天的“三大体系”建设,尤其是话语体系建设具有巨大的参考作用。
  比如,在美学研究方面,王朝闻先生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他既是一个雕塑家、一个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个美学家、文艺评论家、批评家,他涉及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而他的那些艺术批评也都是从中国艺术实际出发,不是照搬西方的那些话语,所以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另外,文艺理论批评的话语体系建设,确实从传统文化当中可以吸收借鉴很多东西,包括概念、术语,也包括一些命题,包括美学精神、艺术精神。说起艺术精神,中国的艺术精神究竟是什么?美学精神怎么样?确实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好好地去研究、去借鉴,或者叫作“两创”,从今日的文学艺术创作实际出发,然后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对于话语体系建设会有更好的效果。
  主持人:对,刚才李老师提到了“两创”的问题,今天传统文化的这样的一种再生产,它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过去在语言层面、在话语层面所倡导的那样的一种再生。据我所知,这种从传统文化生发出来的崭新的艺术形式,补充了我们过去意义上对于游戏的那种,甚至有一点点排斥的一种态度。
  陈旭光:从新世纪开始一直到现在包括近10年的创作来看,文化的复兴通过影视剧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漂亮地、非常靓丽地,用中国故事讲述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觉得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和脉络。比如,像《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那种意境美学,包括《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那种民间文化的,那种繁复绮丽的美学。对这一类电影,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故事的讲述,我最近研究得比较多,也是把这个跟“想象力消费”这样的术语相嫁接、相结合。
  我觉得这一类电影它好看好听好玩,包括《黑神话:悟空》,它也是传统的IP——《西游记》神话故事传说,来进行转化的,但是它的转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是有点像西游后传,讲的不是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而是西天取经回来之后,“他”要回到初心,但是玉皇大帝不让。这样发生矛盾之后,“他”就跟杨戬,跟天兵天将在中国的大地上进行二次开战了,打的过程中我就想起《英雄》。《英雄》那时候,我们说它是景观电影,让我们养眼养神。《黑神话:悟空》也是这样,哪里的建筑漂亮,哪里的建筑有文化品位?山西、陕西、湖南、浙江等,就挑这些实景的地方,通过建模在神话影像当中体现。所以我们都说3A《黑神话:悟空》是非常电影化的游戏。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研究影游融合,我们主要研究以电影为本,电影如何借鉴游戏的元素,拍好电影,这也是当下电影走出暂时的衰退——比如暑期档、中秋档——的一条很重要的路子。《黑神话:悟空》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迪:“第九艺术”借助于“第七艺术”,取得了这么好的成就,甚至把中国文化和那些传统建筑文化都推出去走向世界了。
  那么,我们的电影应该大力地、全力地发展影游融合,更多地吸收其他新媒介,来丰富电影这样的古老媒介。媒介融合是各个媒介互相借力,走向自己的辉煌的重要方式,所以影游融合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借助于电影,借助于游戏,让传统文化实施现代转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主持人:对。我甚至有点妄言,感觉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可能艺术家、手工,就是具身意义上操作的,那样的一种方式,都在被消解。未来,一个大的趋势,如果大家都用人工智能去进行创作的话,那么,我们这种媒介意义上的,那种区隔、隔膜,或者是过去的那种圈层化的现象,可能都会消弭于无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