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学者的2024

2025-01-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乙巳将至 小愿稍陈
  乙巳将至,年内有数事可期,兹分述如下:首事,随笔集《雪地走橐驼》(中州古籍出版社)已付梓,不日将面世。该著作集纳近年报刊短文序跋若干,又加数篇新撰文章,分为四辑,曰亲友师长、文史漫议、史诗内外、非遗杂说。“橐驼”二字,用为符号,略表作者与蒙古民族及文化之关联。【阅读原文
我的2024
  2024年,我提出了有关思维方式研究方面的两个命题——“统绪意识”和“象喻批评”。虽然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但两篇文章的发表恰好是在2024年。因此,在我有关思维方式研究的经历中,2024是一个有意义的年份。【阅读原文】
激活学生们的审美经验
  作为教师,只有执着地坚守正确的学术立场和学术方法,不断地用不同的学术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性和学理性作出阐释,特别是,用当代作品审美经验进行分析,才能激活学生们的审美经验,在对鲜活的当代审美经验的分析中,证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阅读原文】
学术与人生并进合一
  行至2024年尾,已近花甲之年的我深刻体会到了时间赋予的刻度感和冷静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的注意力支点主要是在阅读、思考与写作。学术工作是静态的:电脑里以“2024”作前缀的论文文档依序排列,记录了我这一年的工作之忙;学术工作也是动态的:手机相册中“2024”时间轴上的调研、会议等照片被剪入活动视频,形成一叠生动的学思印记。学术与人生的并进、合一是我的理想。沿此精神线索,2024年的时空坐标已在深层将横亘于心的教育问题串为一个整体、凝为一个原点,即教育如何在宏观之下看见微观。【阅读原文】
在时代变迁中坚守自己的学术底线
  说起“守住学术底线”,这并非一个轻松的话题。“底线思维”是当下社会提倡的一种行事原则,看似简单易行,然而举步维艰,因为种种千奇百怪社会现象的出现,恰是冲破底线的结果。学术界出现的各种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也是对学术道德底线的严重挑战。【阅读原文】
学科坚守中的遗憾——2024年岁末随想
  导师希望我对古今希伯来文学有总体把握,而不要满足于完成一篇博士论文。那四年,我可以说是本科、硕士、博士一起读,虽然辛苦,但时常感受到思想的升华和治学的乐趣。【阅读原文】 
今年我出版了四部学术著作
  2024年,的确令我难忘。在这一年里,我在艺术学研究领域又有了一些新的收获:今年我出版了四部学术著作——第一部是《纪思——门类学科背景下的艺术学探索》,第二部是我主编的《艺术学升门十年寻迹——艺术学理论十年学科发展报告(2011-2020)》。这两部著作,前者从个人的视角记录艺术学升门以来12年间一个学者的所思所想;后者从学科整体的视野,为一个学科走过的十年历程留下一段“编年史”的纪录。【阅读原文】

以苏轼度量中国——我的东坡年

  近年来,我偏爱以“苏海”二字,来概括苏轼的地位、成就与影响。“苏海”即苏东坡之海,正好可以喻指苏轼其人其作那种海涵地负、海纳百川的浩瀚气象。这种气象,非海不足以言其大,非海不足以言其深,非海不足以言其广。【阅读原文】

尝试将理论的灰度调亮一点

  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是当下的热门话题,我或许该做 “翻译”——用通俗的表达把前辈和同仁们的高深学问“翻译”给普通读者,尽量让文章简短、浅显、活泼,让“灰色”的理论多一点温度和亮度,也算不负自己的爱好和坚守。【阅读原文】

肩上的两份责任
  为中国学术自主知识生产贡献力量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是我肩上需要承担的两份责任。这两份责任相互支撑,共同发力,前者既是我的本职本责,也是后者资政建言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希望我与各位同行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国家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好的发展。【阅读原文】
致力于生物多样性金融
  我们跋涉千山万水,希望运用生物多样性金融工具,再野化再呈现野生原始的青山绿水,并融入其间阅读原文
在学术上取得两点突破
  2024年的两点突破,如同打开学术殿堂两扇门,我愿继续步入其中,常行精进,广学多闻,正知正见,去解开经济学知识层面的困惑,去助力经济政策层面更加协调完善。【阅读原文】 
致力于构建碳中和评价体系
  如何在新质生产力这一理论框架下完善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标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扎根于实际的调研,才能敏锐捕捉到发展中的新趋势、新挑战。【阅读原文】
寻龙问古赞盛世
  当凝视着来自远古的龙文物,它好似有一种穿越时间的魔力,将我与那个久远的时空紧紧连接。
  当我伫立在展柜前凝望着这条绿松石龙,我似乎感受到了它带着三千多年前的画面腾跃而来。
  一眼越千年,瞬间留永恒。
  对龙的崇敬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这正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传承性。
  当再次在文物前驻足,我仍能感受到华夏先祖正驭龙而来,飞登九天、穿越山海,历经天青海碧,播撒文明火种,成就龙腾盛世。【阅读原文】
异国寻音话学术
  2024年的一个夏日,我再次踏上了去往柏林的旅程,心中满是期待与怀旧。
  回忆起2006年,我还在奥登堡大学攻读音乐学和哲学学位。那时的我,对世界音乐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热情。
  这些资料依旧保存得如此完整,如同时间的胶囊,封存着20世纪初到中国探险的人类学家们留下的照片、手稿、信件,每一件都展现出当时他们在中国所见的风土人情。
  在洪堡论坛的光影交错中,那些沉淀百年的智慧之光,激励着我继续前行,去探索更广阔的学术世界。【阅读原文】
与生共舞
  回望过去一年,我在与学生共成长的道路上收获颇丰。我学会了倾听他们的心声,洞悉他们的迷茫,激发他们的潜能。身为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既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引领学生在实践中磨砺本领、激发创新、厚植家国情怀。未来,我矢志不渝,愿继续做他们的领航者、同行者与挚友,携手并进,共绘更加绚丽的篇章。【阅读原文】
跑出身心的节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瞻望新的一年,没有理由停下前进的脚步,“行百里者半九十”,无论是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也无论是学校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抑或是个人的学术信仰与追求目标,都注定新的一年依旧要扬鞭奋蹄,努力奋斗、探索创新、合作共赢,用“时代发展的大车,我们来拉”来激励自己,不做时代发展的旁观者和局外人,紧紧跟随时代发展要求,争做推动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主人翁和推动者、见证者、实践者,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探索,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交出一番无愧于时代的满意答卷。【阅读原文】
我的一次投稿经历
  期望我们每一个“青椒”在教研之余都能怀揣“成为一盏灯、照亮他人的路”的助人愿景,永远铭记帮助过我们的人,并让这份感动与温暖继续传递下去。【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