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语境下深化区域国别研究

2025-01-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张清俐

  2024年12月27日,潍坊学院潍坊历史文化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平台”揭牌暨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潍坊举行。与会学者聚焦区域国别研究学术前沿,为促进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贡献智力成果。

  面向国家战略推动学科发展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2022年,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表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区域国别研究是一国由地区走向全球,深入观察世情、构建本国战略的“大国之学”,更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为国育才的“大学之学”,是世界大国必须占领的学术高地,是掌握国际话语权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在区域国别视角下开展和平学研究、城市外交研究、欧洲六国研究,要进一步凝聚共识,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共同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展需要是推动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刘昌明表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等,都需要深化区域国别研究,以便更好了解和把握外部世界,从而更有效地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

  贡献中华文明价值理念

  联合国未来峰会从多维度总结了当今世界正面临的多重分歧,其复杂性前所未有。在这一现实条件下,凝聚国际理解、推动全人类通力合作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方案选择。北京外国语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刘琛认为,实现这一目标,亟须正确认识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华文明的世界价值。在核心信息层面,立足中华文明理念,加强国际化阐释;在持续关注层面,深化对数字化背景下受众文化态度与文化消费行为习惯的把握;在认知共鸣层面,树立复合型区域国别思维认识论,创新重点区域和国别复合型文化研究方法。

  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庞中英强调,应加强对中国区域国别思想史和学科史的研究。在他看来,从20世纪初以来,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对于世界的战争与和平、世界秩序、国际关系、外交、世界经济、国际法、亚洲、欧洲等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逐渐走向系统化,形成了一批代表作、代表学者、代表性研究机构,并加强了世界的区域国别学交流和互动。

  建立不同视角的区域国别学研究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必然趋势,区域国别研究不应脱离这一背景。潍坊学院欧洲六国研究中心教授于民认为,区域国别研究不仅要比较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等,而且需要从区域和国别的角度书写全球史,建立起不同视角的全球史、区域国别学研究。

  山东省世界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王玮提出,面对国际秩序的不合理、国际关系的不平等、国际规则的不公平,小国在国际事务中不再扮演被动参与的角色,而日益成为改变国际结构和走向的主要力量之一,区域国别研究正在向小国研究倾斜。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徐祗朋也表示,小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经验,是大国治理政策和制度安排的重要补充,应通过案例式田野调查进行精准分析。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晓律强调,作为一个新学科群,区域国别研究应该包括外语、世界史、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相关的国际法、经济学等学科,其中世界史学科应该成为主要角色,并依托外语专业,培养一批复合型的区域国别研究人才。泰山学院历史学院院长聂立申也提出,区域国别研究要求研究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开放的合作态度和灵活的研究方法。

  研讨会由潍坊学院、潍坊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潍坊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及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杜琨(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