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1月4日,“人民城市建设与治理现代化青年论坛”在沪召开,与会学者共同探讨了深入学习、全面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创新做法,探究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
要更大力度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在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提升人民城市的发展能级。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李琪提出,要进一步激发建设人民城市的精神力量,弘扬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文化,增强人民城市文化软实力;聚力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积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打造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底色的人民城市;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聚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统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民生、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一体化发展,为加强超大规模的人民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与组织保障。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世界城市发展提供了“中国理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理论创新,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重大创举。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德平认为,从领导核心来讲,党是领导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从本质属性来讲,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目标方向来讲,就要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建设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创新之城、安全之城;从发展道路来讲,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从基本思路来讲,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从治理方式来讲,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四个人人”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董幼鸿认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有必要从治理理论体系角度梳理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子,应该从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任务、治理目标、治理保障、治理思维、治理技术这几个方面,为人民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子”梳理宏观框架。
在人民城市建设和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金融业的重要作用。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郑杨提出要从五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互联互通。二是进一步强化金融中心城市的大机构集聚度,提升市场主体活力。三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尤其是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以及数字金融方面,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模式。四是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开放。五是进一步强化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安全网建设,更好统筹发展与风险防控的辩证关系。
“人民城市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认为,公共空间是人民城市最直观的体现和最充分的彰显,以公共空间研究人民城市的发展,并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将助力我们与西方城市空间研究进行对话,更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会学话语权。
人民城市的理论基础是城市成员的“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向民从公共空间角度论述了城市如何为人民共建共享。王向民认为,要在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岸线公共空间系统,促进城市公园开放计划、建立街心口袋公园、建设城市绿道的同时,抓好历史风貌区和老工业厂区更新改造,打造更为安全便利的基本路网,建设便捷的城市出行系统,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与人人共建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应明确,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人民”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民的情感交融之地,也是人民美好愿景的实现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加,且日益复杂,人民城市建设亟须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个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易承志提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肩负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任,而完成上述重任离不开城市的安全运行。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更大力度,从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发挥技术赋能优势和重视韧性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系统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更好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会议由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