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网络媒介生态的法律治理

2025-01-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前,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社会运行方式。然而,互联网的匿名性、跨地域性以及信息传播的迅速性等特点,为互联网违法犯罪提供了便利,诸如网络诈骗、侵犯著作权等问题层出不穷,给网络空间的法律治理带来了重重挑战。
  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化需求日益凸显,亟须构建一套相对完整的规制体系,以防控网络空间治理风险、规范网络空间治理行为。因此,推进网络媒介生态空间的法律治理,不仅是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范算法被滥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生态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如信息茧房的闭塞、数字异化的风险、算法歧视的隐忧等,严重威胁着网络空间的和谐与稳定。在此背景下,创新治理模式、实现技术与法治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创造无限可能,也会带来未知风险。因此,相关部门应时刻关注技术的快速发展,紧跟其步伐,及时将新技术纳入法治监管范畴,建立起一套融合技术、伦理与法治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技术发展与法治建设同步推进,以便为网络生态增加坚实的防护。其次,针对算法这一网络生态中的关键要素,相关部门应根据其独特的运行特征,量身打造监管制度,通过精细化的监管,有效防范算法被滥用,保障其安全、公正地服务于社会。同时,相关部门也应鼓励行业自律,督促企业制定并执行高标准的技术规范,以此填补法律因滞后性而留下的监管空白。最后,技术与法治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革新,更是对网络生态未来发展的深远布局,相信在技术与法治的双重护航下,定能构建出网络生态新防线,使网络生态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高水平法治建设,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尽快构建起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网络权益保障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网络生态治理的法治规范体系,为网络生态筑起一道坚固的防护墙。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确保法律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又要兼顾网络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实现法治与网络的和谐共生。
  倡导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
  网络生态环境治理,非一日之功,非一力之成。相关部门应大力倡导多元共治的科学治理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公众、企业与社会组织齐头并进,共同绘制良性网络生态的宏伟蓝图。
  政府作为主导部门,需精准把握节奏,适度介入企业的网络平台治理,为企业合理发展提供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紧密关注各方面的动态,紧盯各大互联网企业和平台的市场经营行为,确保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起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的重担。对于试图通过不正当竞争或垄断行为来谋取私利的企业,政府应坚决出手,利用法律武器,遏制其不正当的企图,维护互联网市场的公平与正义。
  公众不仅是网络生态的直接参与者,更是不可或缺的受益者,公众的力量在网络空间治理与优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充分激发公众的潜能,使其在网络生态建设中发挥最大效用,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并引导公众深度参与到网络治理的各个环节中来,让公众真正成为网络生态的忠实守护者与积极塑造者。
  企业与社会组织作为网络生态中的重要一环,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需要严于律己,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努力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以实际行动维护网络生态的纯净与健康。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桥梁与纽带功能,积极搭建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平台,促进各方的畅通交流与深度合作。
  由此可见,多元共治是政府、公众、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共同责任,唯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共筑网络生态的坚固防线。
  健全网络社会治理机构体系
  在数字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难度与复杂性也日益凸显。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应及时建立、健全网络社会治理机构体系。
  一方面,要设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监管部门,肩负起监控网络空间安全、防范网络攻击、打击网络犯罪等重任,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法规,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和公民个人隐私。另一方面,应当建立专业的网络指导机构。该机构的核心职责在于积极引导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通过多渠道、多平台推广网络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该机构还需承担起抵制网络谣言和不良信息传播的重任,通过定期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如网络知识讲座、道德教育活动等,以提升公众的网络素养和道德水平,消除负面影响,让网络空间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正能量源泉。
  此外,还需设立网络治理协调机构,作为连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桥梁,负责协调各方资源,形成网络治理的合力,在面临重大网络事件或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统筹各方力量有效应对,确保网络空间的和谐稳定。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社会治理机构体系,提升网络治理的效能和水平,为构建清朗、健康、安全的网络空间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离不开每一个网络主体的自觉与自律,而知法懂法,则是遵法守法的基本保障,是每一位网络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相关部门应加大社会面的网络普法力度,让法律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尤其是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相关平台与部门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在平台准入、管理规则上设置更为严密的保护网,确保该群体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安全、自由地遨游。
  高校作为法学教育的主阵地,更应肩负起培养网络法治人才的重任。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紧跟时代步伐,融入网络法治的最新理论与实践,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网络技术,成为兼具法律专业能力与网络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维护网络秩序、促进网络生态和谐的中坚力量。总之,通过提升全民法治素养,能够让每一位网络主体成为网络法治的践行者与传播者,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网络空间,为构建网络强国、实现数字中国宏伟蓝图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中共泉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