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之理论派】学术圆桌 | 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2025-01-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历史上我国的国家安全工作和思想理论有着什么关系?
  马振超:首先,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看,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维护国家安全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维护国家安全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对国家安全问题认知(观念)的深入和升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理论创新。
  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认识的不断深入,也体现出对党的国家安全思想的坚持与继承,而且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对国家安全观念的更新: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等。
  ——国家安全领域的拓展。在坚持和继承以往政治安全观、发展安全观、新安全观、综合安全观等安全思想的基础上,拓展了既包括外部安全也包括内部安全,还包括内外交织安全,涵盖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场域、不同时空的安全内容。
  ——国家安全治理思维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在国家安全治理的实践中,多侧重于国防、军事、政治与外交等“高政治”领域的应对,治理方式相对单一,不同部门间多各自为政,缺乏整体系统思维,导致国家安全治理呈现出应急性、被动性、碎片化等特点。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出国家安全治理思维的转变。如从“救火式”的消极安全向“防火式”的积极安全转变,从零和式的“安全对抗”向互利共赢的“安全共享”转变,从排他式的“安全自保”到协同式的“安全互保”,从对抗式“利益博弈”到和合式“命运共同”的理念提升等安全治理转型,充分体现了国家安全治理思想的先进性。
  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的关系是什么?
  刘跃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在国家安全领域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政权安全是政治安全的根本问题,权属安全是政权安全的根本问题,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属安全,就是人民政权的安全,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安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安全,最终就是人民权利、人民权力、人民利益、人民美好生活的安全。社会主义中国最大的政治安全不是别的,就是人民和人民利益、人民权力的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置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国家安全其他所有方面之前,充分说明只有人民安全才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第一要义,才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最核心的要义。因此,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等等是有机统一的,而且还要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各方面安全、国家安全的所有要素,都是有机统一的,特别是要进一步认识到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利益等等在内的所有安全和利益,最终都要统一到人民安全和人民利益上。
  马振超:对当代中国政治安全的现实来讲,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政治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根本,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质,也反映了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定位。
  以政治安全为国家安全之根本,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建构有其特殊的逻辑:从历史逻辑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社会制度等国家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构建或确立的。政党与国家政权、国家制度等的同构性,决定了政治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根本地位。从现实逻辑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执政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一切领域,“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执政党与民族、国家命运的一体性,决定了国家政治安全必然居于国家安全的根本地位。
  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权安全;政权安全的实质是执政地位;执政地位安全源于人民安全,执政安全在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执政地位来源于人民的选择;执政安全取决于人民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国家安全理论体系该如何构建完善?
  马振超:一是基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要求:形势的变化、安全需求的变化,导致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也会发展和变化。
  人类社会在深度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相互碰撞与交织中进入经济大动荡、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时期。之前的时代主题已经难以涵盖和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挑战。国际格局、地缘战略、周边环境、国际竞争、大国博弈的变化,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复杂多变。人类除了面临军事性的传统安全威胁,更面临越来越多共同的非传统战争、非常规灾害、非常态危机、非预见风险、非敌意冲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则是“经济战”“科技战”“生物战”“舆论战”“网络战”“信息战”等各种新型的“非传统战争”等。
  二是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防范化解新征程的风险和挑战,促使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的发展、完善。
  高水平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百年梦想的基本依托。只有确保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高水平安全,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保驾护航。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任重道远;改革关键期面临深层难题依然严峻;民族复兴战略机遇期面临风险挑战愈加不确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的发展、完善,尤其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国国家安全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准确认知与阐释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和学术思想,推进中国国家安全基础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构。
  中国社会科学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如何更好地理解、运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国家安全工作?
  刘跃进: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对我国国家安全实践的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现在,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的要求,我认为有两点需要搞清楚,一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贯彻落实什么,二是如何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的所有方面和所有过程中。
  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还在不断丰富之中,但有两点则是我们始终都要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的,一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国家安全核心价值观,二是涵盖国家安全所有领域所有方面所有层级的总体性、科学性。根据第一点,无论是在党和国家工作的什么方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也就是说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国土、主权等传统领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还是在文化、科技、生态、信息等非传统领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首先必须把人民安全放在首位,必须做到“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切实保障人民在该领域的安全和利益,也就是要把该领域的安全最终落实到人民安全和人民利益上。这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点,在各个领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时,还需要有“总体性”观念,就是要把本领域本部门本人的国家安全工作,与国家总体性安全工作联系起来,从国家安全的总体性和全局性的高度来思考和解决本领域本部门本人所面对的安全问题和所做的安全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把本领域本部门本人从事的局部国家安全工作绝对化,以至于在追求本领域本部门相关方面的安全时影响甚至危害其他领域其他部门的安全,不至于因此影响甚至威胁危害全局性总体性国家安全和全局性总体性国家安全工作。
  如果还要讲第三点的话,那么就是要在本领域本部门的工作中,全过程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时时想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时想到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时想到人民的利益和安危。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