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4年4月,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网邀请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跃进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马振超,为我们解读梳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发展脉络,解读维护国家安全所取得的成就,不断强化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行动自觉。
中国社会科学网: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对于国家安全的意义是什么?
刘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和迫切的现实需要。
从历史必然性来说,在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国家安全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是生态危机、文化冲突、跨国犯罪、网络信息安全等各种各样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了。这些非传统的安全问题,过去被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遮蔽了,被军事、政治、领土等传统安全问题压制着,所以不被人们关注,既不会被官方纳入安全议程,也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一直不是学界对于安全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冷战后期开始,在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得以进入政治和学术议程的情况下,人们对过去的传统安全观产生了动摇。如何用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来解释包括传统和非传统多方面安全问题,既是学术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更是政治实践不可回避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学界开始关注和研究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开始努力整合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构建集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于一体的国家安全学理论体系,并在2004年公开出版了首部《国家安全学》。
与此同时,党和政府也开始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特别重视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这一情况。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思想理论,推出一种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全面性国家安全理论。这正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从现实需要来看,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国内各种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且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国际安全环境趋于恶化的情况下,如何科学认识、有效处理越来越复杂严峻的国家安全问题,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结束前后,已经成为摆在党和国家面前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如果继续把国家安全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之后,或者说不能把国家安全提升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地位上来认真对待,经济社会发展很可能受到重大安全风险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把国家安全提升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既重视发展问题也重视安全问题,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就成为党和国家应有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八大后,党和国家很快就把国家安全摆在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上,这就不仅需要在大战略层面统筹发展和安全,而且需要与时俱进的新发展观和新安全观,需要一种能够全面解释国家安全现实并全面指导国家安全实践的国家安全理论。正是这种迫切需要,促生了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使我们对国家安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国家安全不仅不再是间谍情报的代名词,而且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政治、军事、领土、主权等几个领域,而成了一个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统合各方面安全的总体性概念,也就是一个国家所有国民、所有领域、所有方面、所有层级安全的总和。这样一来,国家安全便从过去的“异化”状态,回归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同时也使国家安全从过去的“简化”状态,即简化为政治、军事、领土、主权等几个方面的安全,恢复到它应有的全面状态,即包括传统和非传统各方面安全的总体性安全。这就形成了一种人文与科学、价值与真理相统一的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理论。这可以说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思想理论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从现实和实践意义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使我国国家安全工作既具有总体性的战略视野、科学理性,也具有“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人文情怀、价值目标,从而能够对各方面国家安全工作起到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指导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军事、政治等传统领域的国家安全工作,而且能够有效指导文化、生态、信息、生物、金融等非传统领域的国家安全工作。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像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的那样,在各个领域切切实实确立“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保障人民利益”的国家安全价值观,把人民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工作的第一要义、核心要义,使各领域的国家安全工作,无论是传统领域国家安全工作,还是非传统领域国家安全工作,最终都能落实到人民安全和人民利益上。这可以说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网:十年中,我们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刘跃进:关于“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就明确讲过。后来虽然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不断拓展,不断丰富,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精神实质没有任何改变,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段论述,既高度概括地揭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也高度概括地揭示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这是一条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统合国家安全本身所有要素、统筹国家安全领域重要关系、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建设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马振超: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时,实际上是指出了维护和塑造中国国家安全的内在逻辑。十年来,遵循中国国家安全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层面逐渐明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国家安全道路,并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内容,“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
这一逻辑是按照中国国家安全的目的、根本、基础、条件、依托等因素构建起来的。其中的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国际安全等并非简单的叠加罗列,而是这些安全要素在这一逻辑中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形成的逻辑关系。因此,开创和明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就是首先要深刻理解领会“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内在逻辑,并非只是由这些安全要素的集合所构成的。
十年来,虽然我们“坚持并不断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但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都能够真正理解并遵循“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内在逻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能够深刻领会并内化于心,是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