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之理论派】学术圆桌 | 三大全球倡议: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2025-01-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主持人:秦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访谈嘉宾: 
  李志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俊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我们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也是我们提供中国方案的过程,包括“三大全球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其实是我们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基础、文明基础和安全基础。
  我想请问两位老师,我们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习近平主席曾明确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您二位是怎么理解这样一个论述的?
  王俊生: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应该是一个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后,我们提出了亚洲命运共同体,同时我们还提出了像周边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我觉得它们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另外还有一个先和后的关系,习近平主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从亚洲做起。这个先为什么是亚洲?尽管中国今天是一个全球性大国,有着全球性的影响,但是我们主要的利益或者说我们最重要的影响还是在亚洲地区。而且从历史上说,从大国复兴、大国崛起的历史来看,如果一个大国周边不稳、周边不发展,我觉得这个大国很难实现可持续的崛起。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一带一路”、亚投行、澜湄合作等等,在这些机制化建设上,发力最多的还是在亚洲地区。
  李志永:我想起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亚洲不能建设命运共同体,那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成了空中楼阁,这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也就是说,短期内我们要做的当然就是周边各个区域各个领域,最终它汇聚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条大河。
  主持人:两位老师认为,在推动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三大全球倡议”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李志永: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些具体的平台去推动实现。我们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就是实现亚洲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三个平台,或者说三个载体。首先就是全球安全倡议。我个人认为,安全,或者说保障共同安全,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基本前提。当然有这个前提不一定能够建成共同体,但是,如果说没有相互安全,那么命运共同体就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所以它是个必要条件。再比如,我们要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话,那么朝韩的关系、朝核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决这个,东北亚命运共同体也就不可能建成。
  王俊生: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当中,“三大全球倡议”应该说更有针对性。“三大全球倡议”首先提出来的是全球发展倡议,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中,最容易构建的实际上还是经济方面的共同体,所以我们先提出来全球发展倡议。很多国家愿意和中国建设共同体,可能最直接的一个动力就是觉得可以从中间获得经济方面的好处。所以我想这个全球发展倡议在亚洲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
  当然全球安全倡议我们知道在全球发展倡议提出来之后,没有安全的保障怎么能实现发展呢?所以这几年来我们外交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提法就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一带一路”在共建地区有很多的项目,如果说经常发生冲突、内战甚至说国际冲突,怎么能够保证这些项目顺利地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上面未提及,所以要补充完整文件名称)(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有两个提法,一个要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还有一个提法是要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这说明中国进一步积极主动地去完善全球安全的治理。
  说到全球文明倡议,命运共同体它不像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或者其他形式的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我们大家是同一个命运的。我们看“三大全球倡议”不是平白无故提出来的,它不仅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非常重要的三个平台,而且也有很强的针对性。
  李志永:安全是共同体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发展是共同体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基础,它就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没有安全,共同体就建设不了;没有发展,共同体同样建设不了。比如说,对于很多贫穷国家来说,最基本的是解决温饱问题,谈什么共同体,先把自己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所以安全与发展就是命运共同体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但是光有“两个轮子”,命运共同体也不行,我觉得还得有一个火车头,就是全球文明倡议,它是引导方向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全球文明倡议为什么重要,虽然说它是最“软”的,我们中国文化讲太极,以柔克刚,最“软”的往往是力量最强大的。全球文明倡议它就是倡导文明上的美美与共,文明上的求同存异。亚洲只有47个国家,但是我们说亚洲的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还有各种不同的族群。我们必须在基于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去探讨我们价值认知上的一些共识,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去引领文明之间的交流、文明的互鉴。所以按照我的理解,有这个全球文明倡议的牵引实现民心相通,有了安全和发展两个轮子,我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可以行稳致远。
  王俊生: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还是说“三大全球倡议”,它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像全球发展倡议,不仅在联合国这个平台上成立了相关的推进机制,国内也有相关的部门去专门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前不久,我们也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制去推进全球安全倡议,我注意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里面明确提到要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三大全球倡议”作为一个实践性的平台,它正在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李志永:我们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但是怎么把它转化为现实?我们全球发展怎么去推进?“一带一路”怎么走深走实?安全领域我们怎么去解决?不仅仅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些矛盾和纠纷,周边国家之间相互也有很多矛盾和纠纷,我们怎么去提出中国的一些智慧,怎么去参与进来去帮助解决?全球文明倡议其实也是非常实的,比如说“一带一路”我们知道里面有“五通”,最后一通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也需要人员的交流、旅游,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在具体领域的各种具体合作。我最近关注到,我们亚洲国家有这么一个机制,就是把各个国家文明的经典互相翻译过去。比如说我们过去我们也有西游记、西天取经,这种“取经”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种文化交流,我们说实现最终实现民心相通。
  主持人:各位老师提到的我觉得有一个体会比较深刻的地方,就是说我们看待“三大全球倡议”的过程中一定要用辩证和系统性的思维来看待它,因为“三大全球倡议”是环环相扣的,它不是孤立的,它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才能最好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