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过程创新链激发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24-12-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位居新发展理念的首位,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处于核心位置,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内容。创新发展对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至关重要。锚定建设科技强国目标,有必要以“链式”理念和系统思维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全过程创新“链式”生态体系,从而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牢牢把握创新发展战略主动权。

  强调创新生态系统的全面构建

  创新链概念源自熊彼特创新理论,最初指科学技术到商业化应用的过程。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建立新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将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的过程,是包括技术发明与创造,以及将发明创造应用于企业生产转化为生产能力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多元主体、多种要素、多个环节彼此关联和相互作用,形成创新的“链式”结构即创新链。创新链的本质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工程化验证或中试、技术成果商业化等多个相互关联环节构成的链式关系和复杂过程。

  随着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创新链内涵也在持续演进深化。第一代创新链呈简单线性模式,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商业推广的单向依序顺次创新过程。这一模式中,各创新主体合作较少,各创新要素流动受限,各环节总体上相对孤立,信息交流不畅,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往往脱节,制约了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效率整体提升。第二代创新链关注市场需求导向,强调不同创新主体互动合作的网络结构。这一模式下,“政产学研用”各主体各环节联系更加紧密,创新合作系统中创新要素和知识共享更加广泛、频繁,能更好整合创新资源,协同提升创新效率,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代创新链强调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注重构建多层面多环节高效联通和有序贯通的创新生态环境。这一模式下,跨领域、跨行业合作推动高效创新,能实现更大范围知识融合、技术突破、协同协作。

  在第三代创新链概念基础上,全过程创新链融合“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链”“创新网络”等概念,强调全面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是我国创新实践催生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创新生态系统”侧重创新主体及相关要素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及其整体创新生态价值创造,“创新生态链”强调各环节有序衔接、协同运作以及各环节间价值传递与增值,“创新网络”关注创新主体互动关联形成的网络结构及对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全过程创新链注重构建各主体、各要素、各环节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创新生态系统。具体而言,就是构建包含创新“全要素”共同发生作用的非线性链式体系,涵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市场推广、科技金融和人才支撑等多个环节,形成多主体协同参与、多要素汇集流动、多功能节点序贯的复杂系统。

  因此,全过程创新链呈现出创新主体协同性、创新过程非线性、创新生态系统性特征。创新主体协同性体现在不同创新主体互动合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等主体,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协同,开展开放性创新活动。其中,高校是科学技术的发源地和科技人才的摇篮,科研机构专注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研究以加速科研成果向应用端转化,企业是创新链上技术应用和市场推广的核心主体,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支持,政府通过营商环境优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创新过程呈现非线性是指从基础研究产生新知识、新理论到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再到成果转化将技术应用于产业发展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的反馈、迭代和突变都伴随着不确定性与风险,呈现非线性特征。创新生态系统性特征意味着创新活动在开放、动态的生态系统中进行,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服务主体和创新环境形成上下游关联性、配套性和支撑性的网络体系,共同影响创新实际效能,共同推动创新生态演进。

  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的着力点

  全过程创新链涵盖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和支撑生态体系的全链条动态。实现全过程创新必须跨越多个关键阶段: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的“模糊带”,从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的“魔鬼河”,从技术开发到商业化的“死亡谷”,从初步商业化向规模化产业发展的“达尔文之海”,规模化产业还可能遭遇“衰退鸿沟”。存在多道“关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创新链上下游环节极易脱节造成断“链”,导致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难以顺畅衔接、高效贯通。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要聚焦全过程创新链的新特征、新趋势与新挑战,强化源头创新、畅通关键环节、深化两链融合、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要优化创新要素集聚机制,夯实全过程创新链基础。基础研究是全过程创新链的源头根基,要优化创新要素集聚机制,高效整合创新资源,大力支持基础研究。聚焦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与优化配置,通过强化科研投入、整合顶级科研人才、搭建顶尖科研平台等举措,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重点科研院所及高水平高校等创新主体的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催生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成果,打造具有全球引领性的原始创新策源高地,为整个创新链的演进提供强劲持久的动力。

  二要完善技术突破攻关机制,破解全过程创新链“卡点”。突破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瓶颈与短板,对构建全过程创新链至关重要。为此,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央地协同、省市联动、上下贯通的协同攻关体系与综合保障机制。优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管理体系,创新项目组织模式,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管理机制改革,推广应用“业主制”“揭榜挂帅”“板块委托”等项目组织新模式,实现原创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多点”突破,着力打通全过程创新链技术攻关环节“卡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要健全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筑牢全过程创新链关键节点。全过程创新链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决定了创新成果能否从实验室理论构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强化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对接与衔接入手,完善“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模式,鼓励发展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既要特别注重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成果转化的作用,又应重点强化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加快建设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搭建稳固且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桥梁,帮助中小微企业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惊险一跃”。此外,还要优化面向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成果孵化链条,持续建设各级各类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及产业园区等创新载体。

  四要优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协同机制,深化全过程创新链与产业应用融合发展。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交织,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应围绕产业链需求部署创新链,释放创新驱动效能,提升产业竞争力。要集中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以全过程创新链引领产业链补链、固链、延链,加速创新技术的产业应用。还要构建科技产业集聚区与辐射圈,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联动,为创新链提供丰富实践场景与数据支撑,促进技术关联企业知识溢出,深化创新主体研发协作,推动全过程创新链与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五要完善“四链”融合体制机制,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要通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起高度协同、动态适应的创新生态体系。在这一生态体系中,创新链贯穿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各阶段,产业链连接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各环节,资金链和人才链则分别为创新链和产业链提供金融与智力支持。因此,要推动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关键要素有序集聚、互联融通和良性循环。具体而言,要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配置,确保对创新链各环节的资金支持,推动创新链向产业链延伸,催生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依托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的各类平台集聚人才资源,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链,为多链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还要搭建科教、产教、校企对接的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融通发展的科研组织体系,发挥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的作用,推动形成多链融合、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天悦 (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