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强国建设文化根基

2024-12-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张清俐 
  12月21—22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曲阜举行。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中华文脉,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推动文化自信自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党委书记有宝华表示,社科理论界要聚力于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提高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整体性、多方位、学理化、长期性地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建构具有主体性、原创性与本土化的知识、方法、命题、理论。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呼吁,学术界应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家国情怀、道德理想和人生哲理融入思政教育中,提升培根铸魂的育人实效;综合运用全媒体的方式、大众化的话语、艺术化的形式,开展理论宣传普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集聚新智慧。
  山东省副省长温暖表示,山东省近年来深耕齐鲁人文沃土,聚力守正创新,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全面起势成势,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着重从文化自信论、文化形态论、先进文化论、文化“两创”论、“两个结合”论、中华文明论、文化交流互鉴论、文化主体性论八个方面,总结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理念创新内容的学理哲理。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项久雨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在本体论层面体现了自主性和兼容性;在认识论层面体现了能动性与规律性;在价值论层面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民性;在方法论层面体现为守正性与创新性。新华社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刚提出,以“两个结合”开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蕴含着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东超分析了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新变化、国际文化交流动态及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环境条件的新状态,并针对性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的路径。 
  为文化强国建设凝心聚力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结合”不仅坚守了中华民族的“根脉”,也赓续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表示,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历史的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陈卫平从时代意义、思想意义、方法论意义等维度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他分析提出,“第二个结合”以“魂”和“根”定位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力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个结合”指引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喻静提出,新时代,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将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助力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研讨会由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协同研究基地、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蔡毅强(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