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是学术发展的“双刃剑”

2024-12-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各行各业,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对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科研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前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迈入社会应用阶段,引发各领域对人工智能影响的进一步讨论。人工智能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导致包括法律、伦理和隐私保护等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风险挑战。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正逐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发展的一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为学术发展带来新机遇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工具,已经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到大数据分析,新技术不仅提高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在文本分析、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知识图谱的构建等方面,人工智能都有效提升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

  现阶段,人工智能已经从单纯的“人机复合”阶段进入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阶段。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系统既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工具,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研究者开展自主研究的新方法。相较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智能系统显示出新的优势。近年来人工智能还推动了“智能人文”这一新兴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发展,这一领域涵盖了人类文化、语言研究、历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创作和哲学反思等多个智能化发展方面,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深度融合发展,这种融合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单方面对先进技术手段的需要,而且也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人工智能不仅在工具理性层面发展技术为人类服务,而且把模拟、改造和改变人自身作为技术发展的方向。近年来笔者尝试运用VR/AR技术开展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有很大的收获。大语言模型在文本理解和生成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知识检索、问答生成和个性化推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基于大语言模型,可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衍生出新的“问题”,也使得以往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的研究变得可行。比如大语言模型可基于海量语言数据进行训练,能够有效处理和分析大规模语料库,这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工具。

  人工智能为学术发展带来新挑战

  人工智能在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发展的同时,在其他层面也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风险冲击与伦理挑战。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人工智能还带来了价值误导、知识伪造、知识替代、学术诚信和评价准确性等风险以及隐私与安全方面的问题,也引发了诸多批评和争议。如果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本性,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如何有效解决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风险和治理问题、价值观重塑与创新意识培育等问题,以及通过立法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保驾护航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逐渐成为重要问题。

  人工智能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涉及很多新的工具、技术问题,而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在这方面并不擅长,甚至患上了“人工智能焦虑症”。要有效应对“人工智能焦虑症”,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者特别是理工科研究人员的合作。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生成内容的准确性、生成方式的合法性以及技术应用造成的依赖性等方面存在风险。

  从技术应用角度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减少了大量简单、重复的科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负担,但无形中也增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人工智能的依赖,对于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会逐渐改变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大语言模型无法取代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带来新挑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数据,特别是对于某些学科而言,数据的选取和整理至关重要。数据从获取、分析到呈现,还有各种各样的无形研究工具都离不开技术。数据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可靠性。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数据的模糊性,但要把来自不同场景的海量数据变成“智慧数据”,这样才能够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以人工智能发展推进学术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如何用好人工智能开展科学研究至关重要。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而言,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多方力量,抢占发展先机,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高质量应用,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加强伦理治理。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多方参与和协同共建的体制机制,建立多部门多主体的协商机制。系统考虑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统筹谋划、一体设计,构建中国自主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数字技术赋能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探索数字时代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同时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价值。

  人工智能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研究场景以及新视野、新方法、新工具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应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研究特点与规律,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不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中国学者不仅要主动运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来回答和解决好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还要针对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推进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地建构数字化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新的研究体系。

  总之,以人工智能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进一步发展,一方面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运用,深化跨学科合作和交流;另一方面要在相关管理部门及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破除人工智能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发展的不利因素,更好发挥其创新优势。在此基础上,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朝着更具前沿性、时代性、实用性的方向创新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度应用,使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发展同向同行。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飞(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