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是黑水城出土文物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次遭受国外掠夺性发掘,黑水城的主要出土文物资料大量流失海外,给我国的西夏学研究造成极大困扰。随着数字人文方法及技术成为推动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构建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电子数据库及开展虚拟修复技术研究,已经成为当今西夏艺术文献研究的热点。利用数字技术对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进行研究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并印证中华文明是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
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的文化价值。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由沙皇俄国科兹洛夫探险队于1908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中发掘所获,主要收藏于俄罗斯埃米塔什博物馆,故亦称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构成了西夏历史文献的核心,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这些艺术品主要包括绘画、木版画、金代年画、缂丝、麻布、绢画、雕塑、版画及雕版等,它们汇集了宋、辽、夏、金、元等朝代的艺术成就,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不仅展现了11—13世纪汉族、西夏族、藏族、回鹘族、契丹族、女真族等多民族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而且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占据传世西夏文献的绝对多数,是无可替代的极品珍宝,它们中的每一件都独一无二。根据调查数据,黑水城出土的艺术文献中,共有537幅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归属于三种不同的艺术传统:汉式、藏式以及汉藏风格。其中汉式绘画融合了唐宋宫廷院画和宋元文人画以及辽、金的风格;藏式绘画融合了印度、尼泊尔和藏地的自身风格;中亚样式中又融合了从波斯萨珊到回鹘的风格,对其风格进行细致的梳理和综合分析是很有意义的。
鉴于实物资料方面的优势,俄罗斯率先开展俄藏黑水城艺术文献的研究工作。20世纪初期,奥登堡、伊凤阁与考特维奇等学者发表多篇论著,将藏传佛教艺术作品从黑水城出土的绘画中独立出来,并运用图像学方法对这些绘画作品进行初步识别和分析,同时对其艺术风格和流派进行概述。自20世纪90年代起,萨玛秀克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对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进行系统而全面研究的起点。
由于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的实物资料多在国外,我国学术界对这批文献的研究多依赖于国外研究成果,因此进展缓慢,国内所能查阅到的相关文章仅有寥寥数篇。其中,谢继胜对俄藏黑水城西夏唐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束锡红着重分析了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杨迪对黑水城出土绘画进行分类,并选取数个案例进行专项研究。此外,国内还有多位西夏学、考古学专家对西夏绘画、石窟等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而数字人文方法在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的数字化保护与虚拟修复中的应用略显不足,从文化表征方面对艺术文献图像进行的数字人文深度分析也较少。
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数字技术的应用。经历多次的掠夺式发掘,黑水城出土的文物资料多数已流失海外,我国学者进行西夏学的还原和重构研究,还须依赖于国外公布的材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的西夏学研究进程。由于时间久远、保存不当,部分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会存在破损、划痕和残缺的现象。近年利用公布的汉文和西夏文资料作比定,应用艺术文献修复缀合技术,尝试还原这些艺术文献图像的外观和状态,但由于传统修复技术的局限性,该项研究进展缓慢。
为了摆脱上述困境,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虚拟修复技术的研究工作。欧美等国家一些研究团队在文物的虚拟拼接和修复、壁画的数字化虚拟修复及碎片的三维建模拼接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突破,提供了文物数据采集、多媒体数据库、虚拟重建、可视化展示等多个模块的文化遗产保护重建方法。在国内,也有一些数字人文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中应用的例子,这些研究为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的数字化保护及虚拟修复奠定了技术基础。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由于其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它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图像的数据信息,获得其内在的特征规律和表示层次,自主实现图像的虚拟修复。
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数字人文技术方法,对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进行虚拟修复和重建,复原其图像失去的元素、纹理和颜色,并结合文献资料对相关历史信息的描述,可以对艺术品进行全面、准确的解读和分析。此外,通过数字人文技术探寻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中的多元艺术形式和文化表征,并对黑水城佛教艺术品与西藏唐卡艺术风格以及与敦煌、中原艺术品进行比较,探讨汉、回鹘、吐蕃等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可以揭示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展现其原始的艺术魅力。
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数字人文技术研究前景。数字人文技术在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据采集与数字化保护。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数据库构建是对其进行数字人文技术研究的数据基础。采用高分辨率图像采集设备,对艺术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图像记录,不仅能够捕捉艺术品的外观、色彩、纹理等视觉信息,还能为后续人文研究提供翔实的数据资料。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对高保真图像数据的采集,可以精确地获取其三维模型,便于学者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
第二,文化分析与虚拟修复。计算机算法可以运用到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风格特征的量化分析中。具体而言,利用数字人文相关算法分析绘画作品中的笔触、色彩分布、构图等元素,并与既定的风格特征进行对照,从而为该艺术文献的虚拟修复提供算法基础。此外,数字人文项目构建了庞大的艺术文献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自动学习和分析这些数据特征,能够迅速且精确地辨识艺术文献的风格特征,为艺术文献的社会化分析奠定数据和算法基础。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对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中的人物形象、服饰、场景等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当时的社会风俗、审美观念、阶级结构等信息。通过分析这些艺术文献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为社会文化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第三,虚拟化展示与传播。构建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资源数据库,可以在实体展览中,应用数字互动技术,提升观众与艺术文献之间的互动体验。同时,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可以构建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的虚拟展厅,观众可以通过网络自由穿梭于虚拟展厅,细致观赏艺术文献的每处细节,且有机会与艺术文献进行互动。这种展示方式突破了时空界限,可以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观展体验,增强观众对艺术品的理解。
总之,运用数字人文相关技术与方法,以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为研究材料,做好艺术文献资料的数据库构建,可以为后续模型构建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对已掌握的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进行全面修复与分析,可以勾勒其内部联系,揭示它们的历史文化意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绘画、木版画、金代年画、缂丝、麻布、绢画、雕塑、版画、雕版等艺术专题进行研究,深入挖掘俄藏黑水城西夏艺术文献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探寻中华文化多样性及中华文明交往交流交融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个人项目“英法藏西夏文献知识图谱构建及版本目录学研究”(23VJXG05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国家民委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