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洋岛国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2024-12-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和海上能源运输的重要战略通道,印度洋在我国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中的地缘战略价值极为重要。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持续增长。适应新时代安全和发展战略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我国亟须向印度洋地区提供更多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公共产品、履行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以维护海外权益和防范各类风险,努力成为地区秩序的积极参与者、重要塑造者和主要维护者。

  印度洋岛国是我国拓展印度洋地区伙伴关系网络的重要依托。中国与印度洋岛国平等交往、守望相助的友好关系绵延至今。悠久的历史情谊、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发展愿景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中国先后与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塞舌尔、科摩罗等岛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各领域务实合作持续推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度洋岛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对保障我国海外产业链供应链、维护资源能源通道安全、保护和拓展我国海外利益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通过援助、合作等方式,中国积极支持印度洋岛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升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双边及多边合作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大国博弈加剧、地区治理结构破碎、部分国家国内政局动荡等原因,中国与印度洋岛国关系发展仍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双方合作还存在总体规划模糊、合作领域与议题有限、高层次合作平台欠缺等问题。中国应科学研判印度洋岛国的政情国情和现实需求,同时借鉴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合作的经验,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和平力量形象,强化与印度洋岛国的经济交融、文化认同、文明传递,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在印度洋岛国落地生根。

  首先,构建高层次对话合作平台机制,推进中国—印度洋岛国全方位合作。中国与印度洋岛国之间迄今尚未专设高层次对话平台和机制。现有合作平台仅限于印度洋委员会及“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等。2016年,中国成为印度洋委员会观察国,但印度洋委员会非成员国的参与度有限。2022年发起的“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面向包括印度洋岛国在内的环印度洋国家。总体而言,中国与印度洋岛国的合作尚有待进一步深化。就合作主体而言,已有合作以政府间合作为主,企业及民间机构合作相对较少;就合作方式而言,依托特定项目的合作及援助合作较为分散,未形成规模效应,影响力较为有限;就合作议题而言,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气候变化和医疗援助等方面,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中国与印度洋岛国之间的合作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作为印度洋地区伙伴关系网络拓展的重要一维,中国亟须与印度洋岛国构建高层次对话合作平台机制,推进双边及多边的全方位合作。加强顶层设计,为全方位合作提供组织机制保障,将印度洋岛国纳入大周边外交格局,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共建合作平台,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度洋岛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充分考虑印度洋岛国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借鉴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范式,探索专设中国—印度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作为中国与印度洋岛国的高级别经贸合作平台。根据双方合作需要,可建立分领域的发展论坛或联委会等。同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交流主体。在夯实政府间对话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推动双方企业、社会团体和民众之间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交流。

  其次,推动构建中国—印度洋岛国蓝色伙伴关系,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与印度洋岛国在海洋权益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治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在“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倡议框架下,推动构建中国—印度洋岛国蓝色伙伴关系,通过定期举办海洋合作论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具体来说,一是充分考虑印度洋岛国的优先发展事项与核心利益关切,通过援助合作等方式继续为印度洋岛国提供资金、技术、物资、人才等必要支持,以帮助它们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关键事项。二是支持印度洋岛国参与设置海洋权利等国际议题,助力印度洋岛国建设渔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时探索共建中国—印度洋岛国渔业治理合作交流平台,创新渔业合作模式,在渔业设施装备、水产品加工等领域深入开展技术与投资合作。三是借鉴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成功实践,探索专设中国—印度洋岛国蓝色防灾减灾合作机制,为印度洋岛国提供必要的专项资金与技术支持,助力海洋治理人才培养,全方位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通过构建中国—印度洋岛国蓝色伙伴关系,助力它们提升自身经济内生发展动力,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最后,开展文化外交,推动中国—印度洋岛国民心相通工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展现自信、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中国在印度洋岛屿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是推动中国—印度洋岛国命运共同体构建行稳致远的关键。面向印度洋岛国地区打造多层次联动、多主体参与的文化外交格局,深入了解印度洋岛国的国情、政情、社情与民情,将援助合作与文化外交有机结合,形成政府、民间、团体、个人等多层面、多维度的文化交流机制。此外,要尤为注重印度洋岛国华侨华人在民心相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主动适应世情、国情、侨情的新变化,超越传统在地投资风险或人文交流策略分析层面,从印度洋岛国社群生态、跨国多重文化传统等视角综合研判,从战略高度把握印度洋岛国华人华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途径、影响和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华侨华人丰富的在地人脉资源及雄厚的经济和智力资本,借助其双重文化资本优势及在地资源,用住在国民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和传播渠道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使华侨华人成为推动民心相通、增信释疑的“宣传员”“引导人”和“建设者”,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在印度洋岛国落地生根。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22VHQ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茜(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