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特别强调要做好“两个融合”,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另一方面,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关于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进一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全面规划我国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宏观战略布局指明了鲜明发展导向、清晰逻辑理路和具体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我国而言,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飞跃和升级,是促进国内价值链深化、实现双循环良性互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更是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困境、实现攀升的重要抓手。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文旅产业发展得以转型升级,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而且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国家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深入研究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对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与发展、构建文旅产业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重塑新动能与新生产力发展模式的重大战略考量。应当说,生产力的跃升是现代化进程中的自发现象。从先发型现代化国家已走过的路来看,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导致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永远没有停止过。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社会巨大进步,就是孕育新质生产力并不断替代甚至颠覆传统生产力的必然实践过程。当下提出新质生产力,与中国社会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的动能转换、结构升级和消费升级密切关联。说到底,就是要紧跟乃至引领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重塑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大幅度推动结构转型和升级,建立在绿色低碳增长下的全新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现代服务业潮头的文旅产业,当然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培育正相关。换言之,在结构意义上,新质生产力的诸产业发展转化是一个彼此关联、相向而行和存在紧密的投入产出关系的整体系统。
实际上,文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推动息息相关。这可以理解为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高质量发展是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和结果。当然,它们的共同点是科技创新引发的结构优化和高度化,以及由新供给和新需求形成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我们认为,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是在新科技革命和新消费时代,新人力资源、新文旅资源和新产业模式叠加形成的文旅产业经济运行所展现的新型发展模式。这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建构在新供给形态、新消费形态和联结供求的产业运行新模态上,背后的动能是科技对产业的赋能和由此产生的跨界融合及新业态的衍生。这在产业经济学层面表现为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高度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在时间序列中的不间断创新。换句话说,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是在文化旅游业生产力系统创新发展和对应的市场迭代引领下,经由产业跨界和融合发展,形成的由新的人力资本、资源和新技术组合的业态、产品以及环境的集成创新能力。
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两个融合”,明确说明任何产业新生产力的形成都具有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时代性。在这一点上,文旅产业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一方面,文旅业态及其产品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供给表征是受消费转型和升级影响的,消费周期决定产业、业态和产品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囿于文旅产业和市场具有的垄断竞争或品牌竞争的产业特质,在竞合存在、规避同质化以及不断获得动态竞争优势的压力下,必须通过供给侧不间断的创新造就连续的新业态、新产品和新体验,以有效引导和决定消费周期。只不过在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下,由需求转型升级引领的新市场发展阶段也好,由供给主动作为率导的新产业发展周期也罢,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的迭代伴随着需求迭代的缩短也被空前压缩,显现出变化度和复杂度交织的共生特质。
第一,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是文旅产业生产力系统总的创新结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生产力表达为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在内的有机系统,在文化旅游业形态上,对应的则是“人力资本、资源和技术”。因此,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是产业中的人力资本积累、资源结构优化和技术赋能的叠加。
第二,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产业融合形成跨界新业态和新产品。传统生产力依赖于天赋资源和配套要素组合,但新质生产力是异质性资源、产业和业态的组合,从而有利于产生新的资源、业态和产品类型。
第三,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有新科技革命支撑。新技术在文化旅游业中直接形成新资源、新产品和新场景,颠覆人们对传统文旅资源和产品的认知,为文化旅游业的空间和内涵形态的扩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第四,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以绿色低碳发展为鲜明特质。一直有个说法,即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但是,目前与全球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同步发展的文化旅游业在规模、体量和流量上已不可同日而语,文化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已日趋凸现。因此,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一定是对生态环境压力最小、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力。
第五,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是新人力资本积累、资源范畴的扩展和新供给与新消费的形成及动态适应。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伴随知识和技术的渗透,必然会产生更丰富多元的资源、场景和空间形态,也必然会不断产生具有颠覆性的新“玩法”,甚至可能会使“元资源”即天赋资源退居幕后,有效地形成“保护—展示—融合—场景—玩法”的新链条。在这一链条中,科技始终是新业态链和新价值链的支撑。在这一特质上,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机制是一致的,这是根本的特征。
第六,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可能更加重视大数据、算力、算法及AI等新科技的应用。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在场景营造、线上线下融合、新体验方式、学习机制以及产业融合衍生新产品等方面的创新,尤其是人机互动与人工智能加持的深度体系化体验的形成、文化旅游体验与经验的个性化选择以及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的同化等方面都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当然,这一特征或趋势还要深度考虑科技进步的迭代变化。
第七,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对传统文旅业态“目的地”的定义、内涵和外延进行革命性创新。文旅产业发展中景区依然重要,但是要特别关注旅行对旅游、休闲对旅游、体验对观光、场景对景区、文化对资源、主体对客体以及经验对经历等的渐次替代。换言之,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可能会使被客体定义的目的地与主体日常生活地的边界日趋模糊,从而使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目的地发展的新目标。
第八,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愈来愈显示出融合交叉发展的新态势。一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后,最终都显现出产业流程、产品和最终形态的旅游化;二是不同产业融合交叉形成新文化形态和新旅游形态,而这些衍生出的新形态又往往与迭代的市场高度贴合,形成以新供求为标志的新质生产力。因此,不可小觑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和本来与“文旅”无涉的产业向文旅行业的“渗透”或“入侵”,恰恰是因为这些新业态的补位才真正代表了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是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正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绝不能以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制造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规律理解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能助力我国在全球文旅产业价值链中突破固有瓶颈,更能开辟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备鲜明特色的文旅产业价值链攀升之路,未来必然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可能。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文旅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旅品牌和产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