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外国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外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创新社会历史批评理论与方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提出“文学社会历史批评”概念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批评方法,主张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和评价文学现象。到20世纪上半叶,形式主义批评在西方兴起并成为主流,社会历史批评逐渐被边缘化。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仁在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学社会历史批评”这一概念,强调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认为,文学社会历史批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世界历史进程与文学发展的复杂关联中研究外国文学。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始终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形成了优良传统,在对外国文学文本的研究中引入社会与历史的视角,力求在推动外国文学研究发展的同时,自觉践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使外国文学研究服务于中国的社会发展。
“基于文学社会学范畴的文学批评将文学视为复杂的历史、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产物,关注社会因素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如何作用于社会。”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金才表示,这种文学批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史结合”或传统的“知人论世”。它既关注“社会发展的大历史”,也重视“社会日常生活”。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与比较,注重文本与史料,尤其重视现场与细节,同时不脱离文学本位。特别强调文学的表征与表现,彰显作家的创作动机和时代历史语境,在文本与社会历史、作家个性之间架起了桥梁。
“文学不是从历史关系与现实关系中孤立出来的抽象物,我们势必要在历史进程的复杂关系中,将文学视为历史参与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程巍表示,外国文学研究的广阔前景在于“开拓”。这种“开拓”要以问题为导向,重新组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
“文学之美,不仅体现在字面上的修辞、意象、音韵、节奏与旋律,更在于作者将人生处境中那些难以言说的内心独白与细微复杂的生命体验,通过言外之意的表达呈现出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表示,进入后理论时代,新审美论既注重传统的文学审美性,又关注审美形式赖以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新审美论启发我们不仅要从文本语言层面探讨文学性问题,还要研究审美形式的社会历史内涵,将审美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分析,深入探讨社会历史与文本语境如何转化为审美形式,并揭示其审美效果的生成机制。
拓展外国文学研究范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性不断增强,着力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
据杨金才介绍,我国学者关注国际前沿理论发展趋势,深耕文学本体研究,将时代命题融入自主研究,结合多年学术积累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国文学研究范式。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建军认为,中国外国文学的引进与研究始终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并服务于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浙江工商大学教授蒋承勇专注于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的研究,探索其文学研究方法与理念的创新。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宁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拓展了对英国经典作家的研究,并逐渐推动了当代英国文学的研究。中国学者将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应用于英国文学研究,结合传统的审美批评与社会历史批评,关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为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聂珍钊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还需研究那些秉持高度学术自觉与致力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优秀学者,对他们的学术成就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以增强中国学者在学术自主创新方面的信心。
王守仁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外国文学知识体系,应关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立场与需求,包括价值取向、中国元素、问题意识与话语系统等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当代中国学者的主体性,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深化中外文学与文化的理解与互鉴。对现实主义文学原理的研究可以成为创新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突破口,从而建构文学社会历史批评的研究范式。
会议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