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岳曈昕 于嘉宁)11月30日,“以制度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以世情国情民情为研究基点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凌云出席会议并致辞。赵凌云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特别强调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因而,必须重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将人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第一资源,通过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的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通过学术会议,以重大问题为核心深入研讨,既可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也能以此汇聚人才,培养人才。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宗山表示,作为全国政治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镇,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始终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世情国情民情为研究基点,努力构建中国本位、全球视野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投身于学术研究、基层治理、中外交流的杰出人才,在国内国际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开幕式由《社会主义研究》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建国主持。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主题报告分两个单元进行,9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制度建设问题进行探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怀超梳理了我国改革实践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就必须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赵凌云在主旨报告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逻辑是主动赋能,是创新、协同、治理、活力四方面合力推动的系统赋能。要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改革事业蓬勃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艳国从哲学维度、历史实践、时代特征三个角度详细阐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及当代意义。他提到,想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必须解决好道路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分析问题,以实事求是、恪守正道的原则和要求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与人民群众新期待。
当代世界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李双伍从理顺五方面关系入手解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全球治理现代化”,即:要辨明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分清中国式现代化哪些是中国特色,哪些是普遍建设规律;理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发展好中国这一全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新旧之争,通过改革破除陈旧体制,推动新生体制落地;厘清内因与外因,妥善处理好国内与外部环境之关系;分清共性个性关系,利用好现有经验,形成新式治理模式。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建民表示,后发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拥有借鉴先发国家经验的优势,从而得以加速自身的发展步伐。此外,它们普遍具有“国家统一与政治稳定”“注重国民教育”“引进先进技术与人才”等共性特征。在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时,既要关注上述共性特征,更要分析我国自身的发展特色。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轩传树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党自身的阶级属性和先进性决定了我们党可以在推进改革中发挥全面领导作用。从历史角度来看,党的领导是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从现实角度来看,坚持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尤琳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尤琳表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选举和协商的双轮驱动下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显现出以人为本的鲜明价值取向和民主导向,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也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崭新的中国方案。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辉作了题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变动及其机理》的主旨报告。他以信阳市平桥区为例,对影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多重因素进行考察。他表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最生动实践,因而公共文化服务也是我们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研究对象。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赵大朋从制度建构和改革的视角强调了政党制度的重要价值。他指出,政党制度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中枢,决定了国家制度的价值导向与基本原则,也塑造了国家制度的基础性逻辑。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包含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四方面内涵,内容丰富,相互影响。
本次会议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