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观念的嬗变与新文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2024-12-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王璐 刘凯)11月30日至12月2日,“文学观念的嬗变与新文学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江苏省鲁迅研究会2024年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晓庄学院举行。两百多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同探讨文学观念的嬗变历程,展望新文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院长张谦芬教授主持开幕式。 

   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不断发展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表示,文学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引领青年人精神成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和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在推动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学会换届和此次大会深入研讨交流为契机,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站上新的台阶。 

   南京晓庄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聂永军介绍了南京晓庄学院特别是学校文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并提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现实之变倒逼研究者要不断深化对文学观念的研究和探索,推动文学理论的创新。推动形成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深化理论研究和创新探索 

   在两场大会主旨报告中,十余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表演讲。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以“文学研究的理论品格”为题发言。他以金圣叹和王国维为例,强调了文学研究中理论性的生成问题并提出,文学研究的理论性不应该来源于对理论的套用,而是研究者将具体的艺术感受提炼为能够体现规律性的文学理论的结果。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温潘亚提出,当前我国的散文诗创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切的悲悯情怀,诗与“画”相结合,诗与事相结合,在语言和文体上表现出大胆的探索意识。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李静以文学作品为例,探讨了乡村“德治”主体从传统乡贤到现代治理共同体的转变问题。她认为,应当从文学研究出发,为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新鲜的视角与思路。 

   在以“阅读史研究的正途和误区”为题作的学术报告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沈杏培对阅读史与作家写作史的多元关系进行了辨析并提出,要避免把阅读史作为独立对象进行封闭研究。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房伟认为,网络时代的社会变革与知识转型在时空跨度上为网络长文出现打下内容基础,而网络文学的艺术功能的变化,如仿真性描写功能、“虚拟体验”式集缀结构等,和网络文学传播中的媒介变革共同构成了“网络超长篇形态”的关键性因素。 

   重新认识文学作家和作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以“重提文学家鲁迅”为题作学术报告,提出重新认识作为伟大文学家的鲁迅是理解作为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的重要起点和依据。他以鲁迅参与翻译和编撰《域外小说集》为例分析,鲁迅文学创作具有“世界意识”的自觉,鲁迅的中国文学不只是中国的中国文学,而是世界的中国文学。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以视频形式呈现了数字化时代被作为“流量密码”的鲁迅,通过抒情、批判、讽刺三种不同风格的视频片段展示,引导人们思考数字化时代“鲁迅”传统的再造问题。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娟从空间场域视角重新切入《朝花夕拾》这一经典文本,考察了鲁迅的人生转型和文学书写的复杂互动关系。她认为,《朝花夕拾》是鲁迅对自己文学的抒情时代的回顾和告别,自此之后,鲁迅进入到实践理性的时代,开启了以自由“智识分子”的身份参与革命、介入社会的新的文学历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洪承对“五四”时期的“工学主义”思潮进行溯源,并结合鲁迅、胡适、郁达夫等作家对人力车夫的不同描写面向,探讨了“工学主义”与五四“人的文学”主潮的对话关系。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卫威以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研究经历为例,讲述了最新发现的与鲁迅、周作人紧密相关的档案史料及其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提出文学研究应当具备的档案意识和档案路径。 

   南通大学文学院院长顾金春从“历史—人心的批评立场”“语义与事义互为阐释的批评方法”“‘人间感’与谈话风的批评语言”三个方面概括了朱自清文学书评创作的特点。他认为,朱自清文学书评的独特性在于将文学书评视为传播文学理想、建构文化公共性的方式,是一种与现代生活精神相称、具有活力的新书评。 

   在四个分论坛研讨中,专家学者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代小说观念演变,文学传统、文艺实践与文艺精神、媒介变革与当代文学、网络的兴起与文学的未来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深化了对文学观念嬗变与新文学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推动文学观念的创新发展和新文学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由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共同主办,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