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听证会在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2024-12-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政治的重大进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协商民主、政策参与、合作共治提供了政治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为此,赋予人民广泛参与的权利,为人民的广泛参与提供机会、渠道和空间载体,是关键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落实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公众参与治理的平台载体,通过平台机制把利益相关群体连接起来互动协商,在推动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的同时保障公民权利。作为政府社会之间、公共品供需主体之间协商对话的传统实践平台,听证会是一种重要的协商民主渠道。在传统实践的基础上,如能优化健全听证会的平台型治理机制,发挥生态连接、供求匹配、赋权释能、互动促进的功能,将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有重要推进作用。为此,需要深入研究听证会的平台型治理,以有效推进和优化听证会的落地形态、空间载体、支撑结构与运行机制。
  拓展治理新格局形成
  听证会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对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社会利益整合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听证会在立法听证、价格听证、社会治理参与等领域有着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听证会平台覆盖领域有待拓宽、制度化水平有待健全、听证流程有待改进、公众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治理效能有待提升。
  在当今的平台时代与平台社会,基于多边平台的平台型治理为优化赋能听证会平台提供了理论视野与实践进路。多边平台最初的本意就是市场民主,治权开放基础上的直接交互、用户间相互吸引的网络效应是其核心识别标准。随着平台革命的推进,平台型治理逐渐从市场民主转向社会民主、政治民主领域。平台型治理是平台时代的一种新兴的公共治理范式,展现着重要的合作共治价值。平台型治理突破了科层治理范式及其集权管控型治理模式,吸收了市场治理范式与参与式治理范式的用户主权、多元共治的特质及优势,能够融入政府体制、市场体制和社会体制在价值共创、合作共治及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治理范式。
  平台型治理实质是价值网络连接基础上多边互动共治的模式,依赖治权开放的前提与用户主权的机制推进生态共治。平台型治理的平台共同体共建、价值共创、生态共治、权益共享等运行机理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十分契合。听证会的平台型治理,是把利益相关群体连接在听证会这个平台结构及其空间渠道,基于治权开放与赋权释能的基本前提和制度规则,通过平台的共建共创、共治共享机制来实现协商共识、协作创新与民主治理,以推动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达成人民主权、政府主政、民主协商、生态共治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听证会平台型治理的局面
  具有多边平台潜质的听证会由于历史和现实中的诸多原因,未能在当下发挥平台型治理的功能优势,未起到提升听证效能的积极作用,亦难在当下全面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
  听证会的覆盖范围比较狭窄。传统听证会组织成本较高、运行效率较低,并不适合大范围广泛采用,尤其是地方政府、行业性社会组织作为听证会平台主办方、承办方的角色定位与职责缺失,未能将听证会作为常规的普遍性的民主实现形式,导致很多民众没有直接参与听证会的机会和权利。
  听证主体互动共治性不足。听证程序的形式化是当前阻碍听证制度发展的重要障碍。现有法规对听证议题的发起、听证代表的选择、听证笔录材料的公开、听证结果的实施依据、听证完成后的追踪机制等未有明确细致的规定。而且,公众的知情权、话语权与建议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结果是听证各方未实现平等、高效的协商互动。
  公众参与积极性欠缺。由于听证代表的选择标准较高,对身份与听证能力都有要求,普通民众望而却步,听证程序与规则的形式化进而加重了参与公众的无效感。而且,有些听证会的参与代表是主办方选择的结果,甚至发展为固定代表,普通民众很难有参与机会;主办方信息披露不到位,大多民众处于信息劣势,参与能力有限;听证结果也难以真实有效地反映民意。
  听证的治理效能不高。听证材料与过程的公开性不足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影响听证结果的实效,民众的参与冷漠与听证的形式化,令听证会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收集民意与达成决策共识的效用,止于“走过程”而失初衷,最后让很多听证会沦为“听涨会”或是单方的信息发布会。
  基于上述原因,听证会作为一个平台治理具体实现机制,并未保持良好的开放性、赋权性与释能性,更未转化为多边平台以推行平台型治理,这就需要在运用该项治理机制时采取改革推进态度,以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效应。多边公共平台需要通过开放基础设施、信息等一系列资源及决策权、话语权、监督权等一系列治权来吸引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其中,进而推动多方主体与多边用户的生态共治。多边公共平台的开放共享和价值网络生态属性特别适用于互动治理与民主协商。细而观之,听证会治权不够开放,公众参与的流程不够平坦,人民主权的制度尚未完善,协商互动的机制不够健全,不足以支撑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价值功能。从现实性上看,逐步对现行听证会这一平台型治理机制进行调整,需要根据现实治理要求进行理念与执行层面的双重维度的改革。
  增强平台治理功能的建议
  为推进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拓宽听证会平台的覆盖领域、健全听证制度、改进听证程序、提高民众参与积极性、提升治理效能,发挥地方政府作为平台主办方的平台领导作用和社会组织作为平台承办方的用户连接与互动促进职责,不断根据现实要求和具体情况优化听证会的平台型治理,打造一个更为开放、平等、公平与务实的协商参与平台。未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听证会平台型治理的功能。
  拓宽听证会平台的覆盖领域,增进机会释能,落实民主的全面性。要拓展各行业、各领域参与共治的信息公开范围,全面扩充听证主体范围,扩展听证参与渠道,最重要的是保障听证治权开放的全面性,从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监督权及救济权的各环节共同助推公民全面参与听证。
  一要规范听证会运作程序,强化规则赋权,发挥民主制度优势。在听证代表遴选上注重参与者的代表性,要完善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六十四条关于听证笔录的条文,对撰写听证笔录的要求及听证笔录的使用作详细规定,完善健全听证监督规则,细化听证责任追究机制。
  二要坚持听证会用户主权与人民优先,增强话语赋能,夯实民主权利。为此,应赋予公众及核心利益相关者提议开展听证来协商解决公共事务或共同事务的决策权力,扩充听证参与渠道,全流程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意见表达权、决策建议权、满意评价权,以公民话语权夯实民主权利。
  三要发展应用智慧听证会,加强数智技术赋能,提升民主治理效能。在数智时代,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技术引入听证,建构一个人机交互、人物互联、数智嵌入的智慧听证平台(如云听证)。推动听证平台由“权威驱动”向“信息驱动”转变,赋能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协商与互动过程。由此,推动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而提升协商民主的治理效能。
  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实践层面上客观要求连接多元利益相关主体互动协商,要求借助多边互动的空间载体、平坦化的运作流程、平台型治理的机制。平台型治理通过平台方搭台与主政,把多元利益相关者连接起来,在治权开放及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供一揽子工具、服务及规则来赋权释能,以扩大用户参与规模、流程平坦化为推进路径,以促进互动共治为使命,以政府主政、公民主权、民主协商、生态共治的治理结构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中国式治理现代化。优化听证会的平台型治理,一方面要切实向公民开放并通过规则及程序保障参与权、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等治权;另一方面,要通过增进机会释能,强化规则赋权,增强话语赋能,加强数智技术释能,推进听证会的多边平台化转型,拓宽听证会平台的覆盖领域,坚持人民优先,规范听证程序,发挥制度优势,夯实民主权利,提升民主治理效能。
  未来,听证会平台还应在协商民主、立法听证、公共政策听证、社会治理听证、算法听证等领域进一步推广,还可以广泛应用网络听证会、云听证会等虚拟平台,拓展听证会平台的公共能量场域,从空间、时间、主体、价值、内容等维度坚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覆盖性、全程性、全民性、人民民主性与全面性。
  (作者系汕头大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倩(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