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2024-12-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卓越工程师是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科技力量。培养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有力保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这为我国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造就大批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服务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实践中,当前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不够。在课程设计上,部分高校偏重传授技术技能,忽视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支撑“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要务, “课程思政”未能有效同向同行;在教学方法上,部分导师缺乏将思政元素与工程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显得生硬,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能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二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倾向于按照科研院所的职业需求进行基础研究培养;课程设置偏理论化,与实际应用结合度不够,未能及时跟上社会工程技术需求变化,缺乏市场化、产业化、产品化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工程意识、素质和实践能力。三是工程教育特色不鲜明。高校普遍体现了单一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惯性,无法满足产业企业所需的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和技能储备的,具备创造性、批判性、团队合作和市场性等多元思维的“全局者”工程人才需求。四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深度不够。产学合作缺乏稳定、持续的合作机制,缺乏对企业的激励政策,企业参与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参与度和投入不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未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此外,还存在导师实践能力有待提升、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以及教学资源保障不足等问题。
  新时代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可以遵循以下路径及质量提升策略。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融思政教育于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高校要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卓越工程师教育工作根本标准,坚持把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并将多元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工程训练课程,积极开展寓人文精神于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积极培育和参评国家级、省级、校级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地域红色基因优势,用科学精神、爱国精神铸魂育人,锻造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精神内核。
  第二,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前沿。面对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使命,高校要聚焦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将多学科交叉融合真正体现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健全学科专业引导机制,积极新增国家急需、战略性的工程类学科。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搭建未来科技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实施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工程人才培养的交叉融合,培养造就更多能担纲领衔复杂工程的工程科技创新人才。
  第三,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主体、以质量为目标、以项目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先进技术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克服理科化倾向和纯粹“知识课堂”,注重科学基础、工程能力、系统思维、健全人格、工程伦理、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开展真实工程项目训练来替代虚拟仿真项目以及“提炼”“凝练”等典型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造就综合性创新人才。
  第四,加强校企双导师(组)联合培养,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选聘校企协同的双导师(组),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依托企业科研项目、学生培养任务等建立稳定的合作与协调模式。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搭建教师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的工程实践平台,加强教师岗位技能培训,丰富教师现代产业经历,促进教师用理论反哺实践,形成实践—理论良性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不断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以及执教和指导能力,将现代产业背景与工程实践经历等纳入教师评聘考核内容,完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
  第五,深化产教融合,构筑校企深度联动的多元化合作体系。建立健全校企联合培养长效机制,加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激发企业深度参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以“引企入教”模式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实践课程建设、精品教材编写、教育教学研究、质量评价实施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建设联合培养基地、校内中小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实施学生实习见习工程,举办并组织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大赛,多措并举吸引学生和导师参与企业真实研发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第六,革新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制定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与实训等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标准;校企联合制定企业培养阶段的质量标准与考核方法,构建有效的企业学习组织和管理体系。围绕产教研融合育人机制的特点,行业组织可发挥桥梁作用,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制定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推进校内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实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建立含课堂教学跟踪、实践教学跟踪、课程考核与评估等方面的教育教学过程质量,以及含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社会评价等方面的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的跟踪反馈体系,持续对人才培养各环节形成指导促进的正反馈环路,持续改进教育教学,从根本上保障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倡导建立“教育的新的社会契约”。这一理念强调,社会各方应合力行动,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高校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阵地,应积极响应建立“教育的新的社会契约”的号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优秀师资等方式,不断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副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玲(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