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2024-11-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11月7日—16日,“江西高校国际中文教师在线培训班”和“江西高校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在线培训班”举行。

  11月7日及11月9日,“江西高校国际中文教师在线培训班”和“江西高校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在线培训班”分别举行了开班仪式。江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办公室主任、国际交流处处长李海军,江西省语言学会长、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楚群,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助理饶思中,所有培训专家,培训班班主任及助教以及全体参训学员出席仪式。
  培训期间,两个培训班各自安排了共计24课时的系列课程,各分8次进行。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十二位知名专家及华文教育科技创始人受邀进行线上授课。
  国际中文教学模式因地制宜
  在国际中文教师在线培训班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春辉介绍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当前新科技革命为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娄开阳介绍了美国明德中文教学模式与密集强化训练法,这种教学模式给各位国际中文教师带来了教学新思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韩荔华主讲了国际中文教育口语短期培训教学策略,这些教学方式会在短期内提升学习者的口语水平。云南师范大学教授齐春红讲授了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的汉语语法教学,给国际中文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教授姜丽萍讲授了基于专业能力的综合课教学设计与实践,为综合课教学提出了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饶思中为国际中文教师培训班的学员讲授了中国文化视域下的语言要素及教学,向学员们介绍了语言、文化与思维三者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理解三者的关系。
  培养国际中文教育人才
  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在线培训班上,刘楚群从就业方向、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方向和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转型方面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问题,提出转型应注重从教学型转化为教学科研型。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吴慧在“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这一课程中,讲解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流程与创新策略,全方位剖析如何打造高效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案。浙江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胡云晚从多模态科技本身、多模态科技在阅读课中的应用以及多模态科技未来的发展态势三个方面讲述本次课程,并提出在当今数字科技时代,多模态科技手段在阅读课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刘华讲解了大语言模型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和赋能作用,深入探讨了提示语工程的理论,介绍提示语工程的原理、构成要素、设计原则等内容,以及如何将提示语工程具体应用到国际中文教育中。王春辉深入剖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深远影响,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韩荔华剖析了文化传播要点与中文教育作用,分享选取文化元素、创新传播策略、融入课程设计等内容。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阮桂君介绍了国际中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提出想成为合格的国际中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还应该注重说课、讲课及跨文化交际等能力的培养。
  在完成所有既定课程后,两个班分别在15日和16日举行了简短的结课仪式。与会学者认为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江西省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推动江西省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系列活动由江西省孔子学院工作联盟、江西省语言学会(国际文化交流传播基地)主办、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