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2024-11-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更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行动指南。建设文化强国,不仅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主动抓好贯彻落实,不断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发挥文化无穷力量,让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铸魂。

  促进文化形式多样化,满足群众多样精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一是加强文化创新,鼓励原创作品。通过设立文化创新基金、举办文化创新大赛等方式,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推动更多原创作品的涌现。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提高文化覆盖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多元化的文化传播平台,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到各种文化形式。三是关注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公平。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的关注,为他们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构建文化服务多层次体系,精准对接群众差异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仅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为此,更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一是满足基础文化服务的普及与提升。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提供丰富多样的基础文化服务,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权益。二是着眼特色文化服务的开发与推广。根据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和群众喜好,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服务项目,满足群众对特色文化的需求。三是注重高端文化服务的培育与引进。加大对高雅艺术、国际文化交流等高端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项目、举办高水平文艺演出和展览等方式,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国际影响力。四是重视数字化文化服务的创新与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体验。

  拓展文化内容多方面探索,丰富群众多维文化需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仅停留在表面层次,更追求深层次的精神满足和心灵慰藉。应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一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底蕴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产品。这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让群众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深度。二是关注新兴文化的发展,及时捕捉文化市场的热点和趋势,推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新兴文化产品。网络文化、动漫文化、游戏文化等新兴文化正在迅速崛起,应通过创新创意和跨界融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品牌,满足年轻人对于多元文化的需求。三是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品质量。鼓励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同时,加强对文化产品质量的监管,确保群众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不仅关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一要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国家应出台更具前瞻性和引导性的文化政策,明确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注重鼓励创新、促进融合、优化结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二要优化供给结构,满足多元需求。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供给结构。注重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供给结构。加强与国际文化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理念,同时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三要加强人才培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强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教育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积极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的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激励、奖金奖励、荣誉表彰等方式,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