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方法的国际关系研究价值

2024-11-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田野调查,英文名为field work或field research,中文又译作“田野作业”或“田野工作”。田野调查在应用之初,是西方殖民海外扩张的一部分,后被人类学家用于了解“异文化”,特别是没有文字与历史记载的民族与部落。田野调查不仅是一项人类学家的“技艺”,还兼具人类学理论实践和民族志文献记载两重属性。这样的特性,使得田野调查在跨学科合作上具有强大的开放性与适应性。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
  田野调查方法
  19世纪末,英国博物学家哈登等人前往托雷斯海峡探险并展开田野调查工作。这次田野实践,被认为是人类学学术模式的一大转变。人类学学家不再是“摇椅中的学者”,而是走出书斋,走向田野收集数据的学者。随后,莱亚德、马林诺夫斯基等人也来到大洋洲,在瓦努阿图、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开展田野工作。由此,田野调查理论和方法随着田野实践不断发展,这些地区的社会与文化面貌、制度也以调查报告、民族志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西方殖民者鼓吹“种族优越论”时,德裔美国学者博厄斯提出“文化决定论”和“文化相对论”,认为各民族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应以每个民族自身的标准来评价其制度与文化,反对“生物决定论”所支持的“欧洲中心主义”等种族偏见。这些研究成果为殖民者的海外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剧场国家”模式,虽不同于传统政治学、国际关系学视角下的国家概念,但其田野调查方法在国家理论中的运用,可以为传统的国家研究提供新方法启示和类型学上的参考。民族,亦是国际关系行为体。国际关系领域中,不乏围绕民族而产生的热点与议题。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是社会心理层面上集体认知的产物,民族主义造就了民族。由此来看,田野调查方法产生、应用于殖民与反殖民运动时代,为民族解放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也为认识国际形势的变化提供了现实回应。
  田野调查方法在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价值
  田野调查是国际关系学科循证决策与学术进步的重要基石,赋予了研究者洞察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各项挑战。田野调查方法成为国际关系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一项研究工具。
  第一,田野调查对收集研究数据至关重要。即使在当今数字时代,能够实现远距离即时通信和大量文献下载,但仍有些研究数据需依靠近距离接触的实地调研才能获得。比如,有些国家在外交活动中会做出特殊手势和穿着特殊服装。这对追踪研究外交礼仪的研究者来说,只有切身体验才能更为详尽地了解背后的动因。即便研究者从互联网或者其他途径捕获有关数据资料,但由于缺乏对该国特定政治和社会文化的掌握,也难以真正解析仪式背后的深层含义。通过田野调查,与该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民众等进行深入交谈,直面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感受,才能获取更为可靠的研究数据,掌握仪式、符号等传递的政治含义,从而避免信息失真。
  第二,田野调查对于更新检验国际关系理论具有指导意义。田野调查会提供第一手的实证数据,这些数据既包括一国国内政策实施的效果,也包括国家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景象。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感受对象国国内政治变化和观察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博弈过程。这不仅有助于揭示国际政治现象背后的复杂关系和因果机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国际关系的实际运作,进而促进国际关系理论的更新和完善。基于调研,研究者把握对象国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对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进而帮助研究者检验和丰富国际关系理论。此外,田野调查所带来的独特情境,会让研究者有机会深入分析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独特性。这种情境化分析有助于了解全球政治生态的多样性,进而塑造出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关系理论。
  第三,田野调查有利于掌握国外政治动态并开展概念创造。尽管研究者可从互联网知悉国外政治前沿动态,但不少学者仍将田野调查作为了解国外政治前沿的重要方式。研究者除了可与国外政治精英、普通民众等进行交流,获取涉及他们政治活动的一手资料,还可观察到国外政治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比如选举活动、政策制定与执行等。这种非参与式观察,有助于洞察国外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以及政府决策的形成过程,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调研国所发生的外交新现象。此外,田野调查也可为本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提供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决策。基于实地调查和亲身体验的政策建议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也有助于建构基于事实的国际关系概念。
  第四,田野调查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具有推动作用。田野调查作为一种深入现场的研究方法,有助于研究者开拓新知识领域。田野调查过程中,会探索出一些有趣的国际政治新现象。比如,气候变化术语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工具化;移民对当代国际格局的塑造;各国的人工智能武器化现象。一般情况下,这些新现象能够活跃研究者思维并展开对本学科的学理性探讨,进而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田野调查会涉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这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契机。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思想的碰撞能为国际关系研究引入新视角和新方法,这对国际关系领域新知识的开拓大有裨益。此外,研究者通过与国外政策制定者的互动,能够清晰地洞察政策决策过程。这种深入实际的观察体验能够促使研究者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加关注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议题。
  田野调查方法在国际关系中的
  具体运用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田野调查前做好充足准备。首先,要做好田野点的背景调查,提前了解其历史文化风俗、自然地理气候,时刻关注新闻动态。既保证对田野点的可进入性,又考虑其是否具备必要的安全保障。其次,根据调查主题,组建一个专业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由负责人制定计划书,团队成员根据所分到的任务和阶段性目标,拟定访谈大纲,以便田野调查工作稳步推进。最后,以谨慎的态度带齐调查期间用到的安全装备、通信装备、记录工具、指南针、药品等等。
  第二,田野调查中多种方法并用。研究者首要的任务是取得调研地政府的支持。这要求研究者完整地向调研地政府阐述田野调查的目的和规划,以便获得官方协助。研究者还需要竭尽所能在调研地建立信任基础,以便后续开展调研工作。进入实地调研阶段,要选择对当地文化深度濡化的调查对象,深入调研现场与调研对象展开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对调查区域可以多点调查,也可以点面结合。做到和调查对象群体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当地语言,做到不用翻译即可记录甚至洞察当地的政治文化符号。对调查内容,做好多种形式的记录,坚持记田野笔记。
  第三,田野调查后问题的解决与理论的提升。研究者需要对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将田野调查期间收集到的资料,包括访谈记录、观察笔记、录音录像等进行分类,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根据所研究的主题,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比如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揭示调研国在国际政治中的行为模式。要根据调查时间长短、类型不同,着手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涵盖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结论以及政策建议等,要对调查的问题经过领域分析、类别分析、成分分析、主题分析等步骤;对于新问题和新现象,要抽丝剥茧进行概念建构和理论提升。
  (作者系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教授;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讲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汪书丞(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