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培育更多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国工匠

2024-11-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劳动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继承发扬。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核心内涵和当代价值,通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持续加强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梯队建设,培育更多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国工匠,夯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人才基础。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快速壮大、素质大幅提升。要进一步调动广大劳动人民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劳动者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就业观,培育更多适应现代科学进步、熟练运用新型生产工具、能将新型科研成果转化为前沿制造技术的大国工匠。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从广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勤奋劳动和不懈奋斗中孕育而来。其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展现了劳模守本分、有追求、讲作风、担使命、有境界、有修为的精神风范。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指引着广大劳动人民通过诚实劳动来完成梦想、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则激励着每一位不甘平庸的劳动者通过不断锤炼和打磨,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成为更好的自己。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目的就在于让每一个人都热爱劳动,追求上进,助力培育大国工匠。
  强化顶层设计
  完善关心关爱劳模工匠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常态化机制。将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贯穿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的实施全过程,深化“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升级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给予工人提升技能水平的系统化遵循。
  建立培育劳模工匠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市场化机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企业生产效益的目标刺激,激发企业引进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活力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热情,推动传统技能人才尽快实现数智化转型,积极探索新型企业学徒模式,构建实用高效的企业内部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引导企业工人求新求变、创新进取,持续提升技能水平。
  形成培养劳模工匠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动力机制。结合地域优势和产业(行业)特点,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技能培训机构的平台作用,开创有利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展的场域空间,建立正向筛选机制,让坚守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脱颖而出,孵化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完善制度保障
  政府要完善评价制度。深入改革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的授予、晋升制度,重新审视和调整现行的认证考核机制,突破学历、资历和身份限制,突出工作业绩、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在认证考核中的重要作用,使评价标准和体系更加科学规范,为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破除制度障碍。
  企业要优化用人和分配制度。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不断提高企业中坚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劳动先锋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畅通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和晋升路径,建立职工凭技能技术得到使用、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的企业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
  学校要建立产教融合的基本办学制度。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地区龙头企业、区域紧密合作企业等社会资源,构建“1+1+N”教学模式,坚持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探索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跟随劳模工匠和高素质技能人才进行观摩学习,更早接触产业前沿,进而坚定信念,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勉励自我,潜心钻研技术、勇攀技能高峰,立志成为助力制造强国建设的大国工匠。
  加强宣传引导
  积极营造崇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社会风气,让爱岗敬业、脚踏实地、追求卓越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导向,使踏实务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超越内化成每个人的内在品质,外化成对工作成果的追求,进而变成一种自觉、一种习惯,切实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意识和素养,在全社会形成争当大国工匠的良好风尚。
  着重突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在遴选优秀技能人才模范时的导向作用,选取既具备传统劳模工匠所具备的普遍特征和精神气质,又能在前沿技术转化应用方面具备出色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在更长的生产链、产业链、创新链中推动形成从科技创新到科技成果,再到产业应用、生产一线良性循环的模范典型。
  切实发挥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在宣传引导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专家讲座、专题分享、实地调研等形式,推进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个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促使学生成为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能人才,为培养强国建设急需的大国工匠提供队伍储备。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课学习成效的大数据增值评价研究”(23VSZ14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马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专项(CSJJ24MGC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