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中叶兴起后,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对现代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持续的质疑和批判,揭示了现代性的局限性和复杂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反对单一的真理和普遍的价值体系。鲍德里亚的超现实理论认为,虚拟现实技术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限,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空间,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真实逐渐消解。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念与数字技术、数字世界的存在方式有相通之处。以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照数字技术可以揭示技术对个体自我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帮助人们理解虚拟与现实的互动及其带来的哲学挑战,确保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
数字技术与大叙事的解构。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提出,后现代社会对传统大叙事的权威性提出质疑,转而关注多样化和局部化的微观叙事,这一转变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变得更加明显和深入。
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通过信息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极大地改变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在传统的大叙事框架中,知识由少数权威机构控制和传播,如学术机构、政府和大媒体。权威机构控制信息流动和解释权,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大叙事的权威性。然而,数字技术的兴起让任何个人或小群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和传播信息,挑战了传统权威的叙事,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民主化和去中心化。信息的去中心化进一步带来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多元化。一方面,它打破了知识的垄断,使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视角得以呈现。例如,博客、社交媒体和开源知识平台为普通人提供了参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平台。另一方面,多样化的信息流动使传统的大叙事难以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人们可以在不同的信息源之间进行比较和选择,不再单一依赖于某个权威来源。
数字技术还改变了人们对知识的态度和认知方式。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经验和观念相契合的信息,不自觉地形成了“信息茧房”或“回音室效应”。这一潜在现象进一步削弱了统一大叙事的影响力,使知识的多样化和碎片化趋势更加明显。然而,这种去中心化和多样化也带来了挑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超以往。面对海量信息,如何辨别真伪、有效获取和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一大难题。
技术与主体性的变化。福柯揭示了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主体性是通过社会和历史的权力机制不断被塑造和重构的。在当代,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深度改变了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方式,从而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具体而言,第一,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机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交权力结构。用户的行为和自我表达在这种结构中受到数字反馈的引导和塑造,形成了所谓的“表演性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被构建的,也是通过技术平台的算法和数据分析不断被优化和调整的。第二,数字监控技术的普及使个体的隐私和自主性面临新的挑战。福柯提出的“全景监视”概念在数字时代得到了新的诠释,即通过各种传感器、摄像头和数据收集技术,个人的行为和偏好无时无刻不被记录和分析,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监控网络。全景监视不仅控制和规训个体的行为,还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和影响个体的决策,从而重塑个体的主体性。
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在《赛博格宣言》中提出了“赛博格”即人类与机器的融合体概念,打破了自然与文化、身体与技术之间的传统界限。哈拉维认为,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的感知、记忆和行为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不仅改变了个体的主体性,也重构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从眼前的数字技术发展来看,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进一步模糊了物理现实与虚拟现实的界限,使主体性的构建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技术引导下,个体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和扮演不同角色,探索不同的身份和生活方式,沉浸式的体验丰富了个体的感知,也为主体性提供了新的维度和可能性。可见,数字技术改变了个体的社交互动方式,引入了新的监控和数据分析机制,甚至扩展了人类的感知和行为能力,深刻地影响了主体性和身份认同。
数字技术与虚拟现实的冲击。数字技术尤其是虚拟现实一类的技术成果,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感知方式和互动模式,从根本上重塑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在这种背景下,鲍德里亚的模拟和超现实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超现实”(hyperreality)阶段。在这个阶段,模拟物不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成为独立于现实的存在。
具体而言,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创建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用户可以在其中进行互动和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的,而是涉及整个感知系统的沉浸式体验。鲍德里亚指出,模拟的逼真度使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经历的体验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无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虚拟体验可能比现实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此种现象挑战了传统的现实观念,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是“真实”。与此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引发了关于身份和主体性的哲学反思。在虚拟环境中,用户可以选择和创建不同身份,扮演不同角色,身份的流动性和可塑性打破了传统的固定身份观念。哈拉维在其赛博格理论中提出,人类与机器的融合体赛博格打破了自然与文化、身体与技术之间的界限,这一观点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虚拟现实提供了一个超越物理限制的空间,使主体性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另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引发了伦理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思考。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提醒我们,技术不是中立的,它总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和权力关系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新形式的控制和规训。例如,虚拟监控、数据收集和行为预测等技术,可以被用来加强对个体的控制,限制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潜在的技术滥用要求我们在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保持对伦理和社会责任的高度敏感。
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后现代哲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帮助人们理解技术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深远影响。数字技术通过改变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人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结构。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我们要更加重视信息的筛选和辨别,培养批判性思维,并且要能在虚拟现实中寻找新的身份和主体性,如此才能确保技术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的自由与福祉。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