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时代所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主动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充分运用新技术、着力构建新格局、全力打造新模式、努力开辟新路径,奋力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探索多维度的传播方式
运用新技术。要充分运用VR、AR、AI等新技术、新业态,更多采取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宣传形式,改变以往报道静态呈现的方式,实现传播内容可视化、场景可视化,进一步增强受众体验,打造更加生动、互动、个性化的沉浸式感官享受。探索构建、深化运用好新闻生产“中央厨房”等平台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对新闻素材进行智能筛选、分类和编辑,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利用,鼓励原创性、创新性内容的生产,推出更多正能量、有深度、接地气的新闻作品,进一步提升传播效率和受众体验。
善用大数据。要着力打造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大数据基础底座,充分利用AI算法、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受众行为、偏好和需求,根据受众的阅读习惯以及在新闻平台上的点击、浏览、停留时间、分享、评论等互动数据,进一步构建和丰富受众画像,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新闻推送和精准服务,不断提升受众体验感和满意度。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发挥其强大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摆脱以往依赖有限的新闻线索和传统的采访方式,主动从海量数据库中提取有价值的线索和素材,使新闻报道的视野更加广阔,内容更加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巧用新媒体。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新闻宣传的最前沿。要强化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学习强国等新媒体赋能,结合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覆盖人群,推出符合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新闻产品,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宣传。优化整合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学习强国等平台资源,形成矩阵效应,实现内容互推、流量共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立体化、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体系。大力加强多种传播媒介、技术之间协同合作,充分发掘和综合利用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及技术优势,让宣传报道充满“年轻化”的表现力,尽可能满足不同受众人群,让“高大上”宣传报道变得更“接地气”、更有“网感”,达到“破圈入群”效果,实现宣传效应的最大化。
全力打造理论宣讲新模式
创新阵地建设。宣讲阵地作为传播思想、普及知识、引导舆论的重要平台,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到理论宣讲工作的效果。要紧跟新技术发展潮流,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宣讲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受众需求,实现个性化推送和定制化服务,让宣讲工作精准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全息成像技术等,赋能理论学习中心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家书屋、报告会、论坛、培训、研讨会等传统宣讲阵地,以科技的力量助力传统阵地提质增效,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辟、用好用活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新阵地,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实现宣讲内容的广泛传播,让宣讲阵地从“纸面”走向“对面”,迈向“云端”,全方位拓展覆盖面、增强实效性。
丰富宣讲形式。要积极运用VR、AR等技术,改变以往口述型的传统宣讲模式,将宣讲内容与实际工作场景、生活场景等相结合,推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宣讲精品,打造场景化、体验式、沉浸式的宣讲阵地,推动理论宣讲更加生动有趣、便捷高效、精准个性,进一步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统筹运用各类手段方式,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融合、互动参与等多种手段,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有机融合,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直观易懂的数据图表等,将宣讲内容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听众,使宣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易于理解和接受,让大家愿意听、听得懂、有收获。
建强宣讲队伍。要统筹好各方面资源,着力打造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养高、具有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和热爱宣讲事业的宣讲队伍。以理论专家、党员干部为主体,建立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骨干宣讲队伍;畅通各行业、各领域宣讲人员来源渠道,注重从基层一线先进典型中,择优遴选一批政治素养高、业务强、作风好的宣讲人员,建立多层次、广覆盖、专兼结合的宣讲员队伍;完善健全宣讲人员培育工作机制,根据宣讲内容和受众特点,分人分类强化日常培训,不断提升其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宣讲技巧。
以文旅融合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要以文旅融合为渠道,持续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强化市场细分与特色产品供给,面向国际游客,开发自然风光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游、生态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国际游客群体的需求,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历史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优美的气象。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打卡,带有鲜明个人化标签的短视频内容在弱化传播壁垒、打破西方负面认知框架、促进海内外民众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推动跨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渠道。因此,我们需要全面优化和提升文旅产业的内容品质与载体形态,不断拓展和丰富文旅应用业态,给游客带来全新的颠覆式游乐体验,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统筹科技赋能、特色资源与产品创意,依托地方独特的自然资源,利用数字技术创作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从景区到街区、社区,从风景到场景,不断丰富文旅消费内容,推动文旅产业加速融合发展,进一步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需求。
要进一步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的便捷性、舒适性和互动性。同时,采取多主体、多渠道、多媒介的传播方式,通过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开发旅游文创产品等方式,鼓励国际旅游者利用视频直播、短视频Vlog、社交媒体平台、旅游评价平台等新载体新形式新平台,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和感受,形成口碑传播效应,让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得到更充分展现、更广泛认同。
要不断拓展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旅应用业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技术、光影技术等先进技术,让静态的文化资源“动”起来,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文明广度、精神高度和现实温度。大力发展数字化文化场景应用,通过数字绘制和物联网技术,把历史人文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把虚拟和现实有机融合,以“硬科技”赋能“软表达”,进一步提升体验性、文化性、艺术性,实现游客与历史文化、历史文物、历史风俗的全方位互动,打造沉浸式极致视听体验。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