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谷维佳 黄智晖)11月9日,广东省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会第十一次年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与会专家代表合影 主办方供图
“两个结合”与“双创”助力中国古代文论的长远发展
会议开幕式由广东省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茂军主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吉方做大会开幕致辞,他认为在文化传统与文化传承上,应该是理性思维在起决定性作用,直接应用式的思维不适用于文论和批评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下阐释应该与“双创”和“两个结合”紧密相关。
广东省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会名誉会长、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蒋述卓致辞,他表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如果没有根基和灵魂,文化就无法走得长远;如果根脉和魂脉不打通,文化则没有生长的空间。如何在古今贯通的基础上实现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转换,是未来的重点研究工作之一。
广东省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吴承学在致辞中表示,地域文学史与地域文化史的研究非常值得拓展,岭南文化还有许多文献与理论的空白有待填充,期待当下学者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和成果产出。
广东省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绍瑾公布了新一届学会领导成员和理事名单。
寄望构建当代话语体系下的古代文论批评阐释与理论框架
在大会主题发言部分,蒋述卓就“如何激活古代文论当代价值的思考”这一核心问题,围绕古代文论在当代话语体系中“如何用”,以在蒋孔阳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中提出的“审美滋长”这一概念及美的创造方式为例,结合不同文类如小说和诗文的双向阐释,从方法论和具体实践两个视角做了启发性解说。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蒋寅提出意象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问题,他表示,不仅要关注意象批评的具体功能,更要探究这一批评方法背后的思维逻辑。由此入手,我们可以开拓中国古代文论对独创性的理解。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春青表示,我们要坚信“中国阐释学”这个命题既有可能性,也有其现实价值。中国古代阐释传统对于今日的中国阐释学建构来说,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印证现代阐释学即西方阐释学的重要观点;二是古代文论可以提供现代阐释学所没有的东西。
广州软件学院、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海鸥倡导将叙事学的理念和方法借鉴到词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鹏军回顾了梁淑安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闫月珍分析了《文心雕龙》与中古时期动物审美的关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教授王毓红以《文心雕龙》和《黄帝内经》为例,阐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的关系。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教授朱巧云介绍了李渔戏曲理论的海外翻译状况及研究价值。
文论阐释新见迭出 学术精神薪火相传
会议还设置了分组讨论,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大会的六个议题展开讨论,共同助力古代文论的学科建设。与会代表有许多精彩论述。例如在中国古代文论的阐释传统及经典个案研究方面,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刘茜结合先秦礼乐文化,对《诗大序》中的“诗言志”传统进行了再阐释。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陈慧探讨了“士大夫之学”视野下的曾国藩“奇偶互用”说。围绕中国古代文章学理论体系与当代文论话语建设,张巍对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跨文体创作成就比较这一现象予以了揭示,并分析了具体原因。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海外传播,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郭丽娜结合《五百家香艳诗》和《中国爱情诗集》,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进入法国文艺界的路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陈恩维讨论了《御制盛京赋》的西传及其世界文学意义生成。岭南古代文论研究方面,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王奎光探讨“粤东三家”之一的汪瑔的词论及其词学批评意义。
本次论坛由广东省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会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