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雅静 刘越 刘雨微/文 吕家佐/图
2800余册中国古典学典籍,1600余册西方古典学典籍,3600余册中西方古典学研究成果,660多平方米展陈总面积,裸眼3D、虚拟翻书、全息展示、触摸交互、沉浸式体验等技术加持……
11月7日正式亮相于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会场的“古典学研究成果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办。展厅设置于与会嘉宾通往会场的必经廊道,集中展示中外古典学典籍及研究成果总量8000多册,中外古典学研究期刊、辑刊20余种200余册。展览以巨量而全面的经典及研究成果展示、新颖的交互交流体验,吸引了不少中外学者驻足观看。
“本次展出最让我惊喜和震撼的,就是全套展出的‘洛布古典丛书’。”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永斌向记者兴奋地表示。他说,这套书是古典学研究中公认的比较有分量的大型文献资料丛书,是古希腊语、拉丁语与英语译文相对照的体例,基本涵盖了最常见的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典籍。今天能在这里看到这套书特别惊喜。李永斌表示,本次展览展出许多珍贵的西文古代典籍,它们大多出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有着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但受限于脆弱的纸张本身,已经不适合手动翻页阅读。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还原,不仅能够有效保护这些典籍,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丝毫不打折扣。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感慨于本次展览中呈现的中国古典学典籍数量之多。他说,西方古典著作中古希腊罗马的作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在中国,“六经”“六艺”等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著作都被称为经典。文本的古老性本身就具有一种魅力,而文本的创造性则是其灵魂所在,赋予了文本超越时间的内在力量。正是人们不懈地阅读和诠释,使得这些文本如同流动的泉水,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历久弥新。
为增加展览的科技感与体验感,成果展充分融入裸眼3D、虚拟翻书、全息展示、触摸交互、沉浸式体验等技术,呈现古典内容,展现文献典籍和文明古迹,展示人工智能和数字出版技术在古籍、图书出版等方面的应用成果。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中国研究助理教授菲利波·科斯坦蒂尼惊讶于我国的古籍数字化技术。他告诉记者,古籍数字化是古典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有助于保护原始文献,重新诠释古人的智慧,还能促进与全球观众的广泛互动。“我之前居住在拉丁美洲,那里的人们很难接触到纸质版的中国古籍。但如果将中国古籍数字化并在线公开,将极大提升全球对中国古典文本和古典文化的认知和接触。若古籍未能普及至大众,我担心在未来50年内,它们可能会从公众记忆中消失。”他说。
记者观察发现,众多学者对中外不同版本的著作都非常感兴趣,纷纷拍照留念。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瑞成说,电子、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融合,很可能成为未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他坚信,此次展览巧妙地将西方的学术成果与中国丰富的文库资源相融合,不仅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一次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
作为专注数字文献研究的学者,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袁晓如表示,在展览现场能看到很多数字化技术与文献的结合和使用,让人振奋。但文献数字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方面,需要在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表现古籍方面做更多基础工作;另一方面,新技术引入的根本目的在于助力文献的推广与传播。如何利用技术立体展示不同文献典籍的内在联系及其作为文献本身的价值?如何让古代的知识和今天的我们建立联系,让大众对传统的文化感兴趣?这是技术最应该发挥的价值和作用。
为进一步让与会嘉宾更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次成果展特别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传承大师亲临现场,展示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还精心安排了茶艺展示和中国传统乐器现场演奏,旨在通过这些生动的文化体验,让嘉宾们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嘉宾们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认为,这些活动极具吸引力,希望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厅当天还安排了由中央戏剧学院带来的《安提戈涅》演出,吸引众多嘉宾观看。希腊雅典科学院文学与艺术部院士、雅典大学古代史荣休教授科斯塔斯·布拉塞利斯观看演出后告诉记者:“在世界古典学大会上,有幸观赏到索福克勒斯的著名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文版演出,堪称一次非凡的文化体验。这不仅是古典学的胜利,也是世界精神的胜利,还是中西两大文明相互理解、相互交融的胜利。青年演员们在舞台上的热情演绎,是对人文主义和人性未来最美好的诠释,我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