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创新红利

2024-11-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打赢企业自主创新攻坚战,是当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与关键一环。通过深入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红利,可以增强我国吸纳和聚集高端要素的能力,强化创新的规模经济效应及区域间创新协作水平,挖潜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空间。
  国内市场分割现象依然突出
  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我国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庞大的需求基础。因此,我国亟待完全形成超大规模的统一大市场,真正发挥统一大市场的超强竞争优势,从而加快我国跻身创新强国与科技强国的步伐,前提是厘清国内市场分割现象及问题。
  首先,新一轮产业同构化竞争与重复建设迹象凸显,缩窄了企业依据市场机制进行自主创新的选择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之一。目前,我国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堆”布局现象。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推进市场一体化的先行区,但41个城市均在“十四五”规划中把高端装备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另有97.6%的城市把新材料作为重点产业。若这些城市均齐头并进发展同类型产业,势必会导致大量企业从事重复性研发创新活动,带来创新资源的低效配置和创新的同质化低水平竞争。
  其次,地方保护形式更为隐秘,加大了企业整合创新要素、挖掘市场需求的难度。尽管当前阻碍我国创新要素流动的各类体制机制障碍已经逐渐被打破,但制约我国要素高效配置和市场一体化的隐形地方保护壁垒依然存在。各地区为了强化本地利益,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时经常会设定一些本地偏好的政策。例如,为推进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许多地方政府会要求相关车企申请补贴时提供车辆安装本地生产零部件的凭证。这类本地偏好的产业政策使得地方保护主义由产品市场转入中间品及要素市场,地方保护的形式变得愈发隐蔽复杂,不利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与自身生产经营活动更为契合的中间品,阻碍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及地区竞争优势的充分发挥,削弱了企业根据市场机制迭代生产技术、推进产品创新的能力。
  超大规模市场内蕴创新逻辑
  超大规模市场为不同地区在更多创新环节上挖掘竞争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创新格局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选择。
  超大规模市场有助于进一步打通资源、要素融通融合的通道,形成汇聚全球高端要素的强大“引力场”,以高质量创新投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国内超大规模市场赋予了我国适应研发普通适用技术或尖端核心技术的完备要素体系,能够为形成多样化的创新行为提供大国需求支撑。作为全球最主要的消费市场和创新基地之一,我国在吸纳国际人才、技术及资本方面越来越展现出独特的国内大市场优势。企业面向全球的高端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打通国内外高端要素市场,依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联动效应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超大规模市场能够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升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综合收益,以高效能创新释放企业自主创新潜力。与国内大市场相关的规模经济效应意味着企业可以将技术创新的研发成本分摊至更多企业,是对企业自主创新行为最有效的激励。超大规模市场的规模优势还体现为多样化的需求,其特有的丰富应用场景为企业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场,会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扩大企业创新研发收益空间。此外,国内市场需求越旺盛、需求规模越大,社会整体对于创新失败的包容性就越强,企业便拥有更多的技术试错机会。包容性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创新格局更宽、产业创新生态更浓、经济创新结构更难以固化,万众创新的热潮会持续涌现。
  超大规模市场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区域间创新协作,塑造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网络,以高水平创新格局为企业自主创新注入持续动力。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盲目追求同一种产业发展和创新模式并不符合区域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多层次、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得适应全球科技前沿的高端产业及与传统技术相适应的中低端产业能够长期并存。因此,厚植于国内生产网络的完备产业体系拓宽了各地区的行业领域,使得不同地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不必扎堆于有限的技术领域进行重复模仿,而是转向专注于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环节自主地进行研发创新。
  促进“超大市场”转“超强市场”
  利用好、发展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巨大优势,既是我们应对各类发展不确定性的底气所在,也是我们挖掘各类战略资源、推动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迈进,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所向。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将我国的“超大规模”优势顺利转变为“超强规模”优势,关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基于国内市场分割现象依然突出的基本现实,应通过着力打造空间一体化的国内大市场助力企业自主创新。
  一是要破除政府的“准市场主体”思维。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之一在于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在企业研发创新过程中,政府需明确自身定位,从“准市场主体”的角色中抽离,更多转变为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及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各级政府应摒弃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观念和做法,减少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将更多精力致力于完善创新环境和提供优质创新类公共服务。同时,地方政府还应加强与毗邻地区政府的互动,积极推动区际创新资源及要素的共享、外溢,为本地企业自主创新搭建更宽、更高的平台。
  二是要协调不同地区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空间一体化是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重要特征。要引导各地区间经济关系由传统的行政区竞争关系向空间一体化下的地区合作、共荣与协调发展关系转变,以新型区际关系带动互补互促的现代化区域创新格局的构建。这种以超大规模市场为空间载体的新型区域创新格局,有助于打通创新要素区际流动中的堵点和卡点,推进不同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协同联动和良性发展。各地区在制定本地创新发展战略时,既要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引导企业选择、培育适宜的创新模式,也要兼顾与周边地区企业发展和创新模式的互补性,明确自身在区域整体创新中的定位,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与自身优势相符合的自主创新之路。当各地区依据自身优势选择适宜的自主创新模式、形成差异化的自主创新路径时,区域间创新要素的流动性便会增强,区域创新的协同性随之提升,区际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性也将由点及面扩展至更广阔的空间范围,最终促成各地区良性竞争、优势互补和互惠合作的协同创新格局。
  三是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挖掘企业自主创新的新动能。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并不是在“闭环”中推进创新和发展,而是要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及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各地区要帮助企业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合理引导创新要素流动、调节创新模式,更好利用国内国际市场的协同作用和规模经济效应,有针对性地弥补本地企业自主创新短板、延伸企业创新长板,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创新发展格局。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空间集聚优势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理论机制、效应识别与政策优化”(7207307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联合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周慧(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