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区域国别研究 共谋学科发展新篇章

——第四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综述

2024-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田耘 李任伟)11月2日,第四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在聊城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的举办旨在推动区域国别学科的发展,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入发展贡献智慧。来自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10余位学者,就如何推进区域国别研究、探索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学术宗旨

  聊城大学党委书记关延平在致辞中介绍了聊城大学建校50年来的办学经验与成就,特别是在太平洋岛国研究、北冰洋研究等方面形成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他希望与会者为区域国别学学科的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新模式。关延平表示,聊城大学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为国家和区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并期待区域国别学这一战略性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高盟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主席罗林在致辞中强调了区域国别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区域国别学已成为一门关键学科。该学科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特定国家或区域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研究,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与交流。青年学者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锻炼跨学科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融入全球学术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在致辞中讲解了区域国别学学科从建设到发展的路径,介绍了当今区域国别研究的前沿成果。他认为,地方高校应树立长远的战略目标,与对象国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与我国地方政府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学研企政”一体化模式,使学科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白成林主持开幕式时表示,聊城大学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已建立起“环太平洋”区域国别研究框架。未来,聊城大学将不断强化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和服务社会。

  加快构建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

  引领性发言环节由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秘书长、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秘书长、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陈杰主持。刘鸿武以“谈谈高校区域国别学院(研究院)院长的‘十大职业素养’”为题,深入探讨了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的职业素养和领导力,从“才、学、识、德、勤、体、人、财、物、名”十个方面,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领导者应具备的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刘昌明在题为“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动态及构建路径”的演讲中提到,构建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学科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知识体系的发展方向,而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显著提升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在实践与理论层面,应以体系建设为支撑,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体系,为推动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主任陈德正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颖先后主持主旨报告环节。学者们围绕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知识体系构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泰山学院副校长张守凤以“博采众长,多方联动 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实践分享”为议题,深入探讨了冰岛研究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围绕“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视阈下的田野工作及田野育人路径选择”,强调了田野工作从学理导向转向问题导向的必要性。做好田野工作及田野育人,不仅需要做到从殿堂到田野的场域下沉,还需要从文本到田野的重心下沉,从课程育人、田野育人、智库育人等多个方面,为区域国别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践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民族》杂志编辑部主任刘泓强调了推进世界民族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这将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个案借鉴。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以“文明交往论与西北大学区域国别一体三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为议题,介绍了“文明交往论”的概念,并分享了西北大学在区域国别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和实践。

  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远聚焦于技术层面,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一带一路”规则标准软联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构想,并展示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工具。

  湖南师范大学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从政策角度出发,论述了区域国别研究的资政属性,强调了区域国别研究对政策制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的相关建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熊李力就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国别研究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多角度探讨,激发新思维

  论坛分组讨论环节涵盖了太平洋岛国研究、区域国别人才培养、AI技术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的应用等多个议题。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陈靓在“后结构主义视域下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逻辑及学科主体性”议题中,提出了区域国别学知识生产的新逻辑和学科发展的新路径。

  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梁育填在“中国企业全球化与区域国别研究”议题中,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扩张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区域国别研究如何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就“区域国别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的译名问题”和“区域国别学专题馆藏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强调了统一术语、译名自主性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并就区域国别学专题馆藏建设路径展开讨论,与会学者提出提供资料支持和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性。

  闭幕式上,《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基础竞争力评价报告(2022-2023)》正式对外发布。该报告全面评估了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的竞争力,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赵少峰在闭幕致辞中总结到,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认知至关重要,区域国别学的研究缩短了我们与世界“双向奔赴”的距离。区域国别学不仅是大国发展的重要学科,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学科。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日益重要,为国家的对外关系提供精确的学术支持和决策咨询变得极为关键。只有深刻理解世界,我们才能有效地回应“世界之问”。

  本次论坛由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筹)主办,聊城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北冰洋研究中心、加勒比研究中心、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