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与古代东亚货币文化圈

2024-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并使用货币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货币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货币文化。中国的货币文化逐渐辐射、影响到周边的民族与国家,古代东亚世界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货币文化认同,“东亚货币文化圈”由此产生。

  何为东亚货币文化圈

  长期以来,古代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文化传统,现代学术中的“东亚文化圈”概念由此提出。东亚文化圈蕴含的同质性要素包括诸多方面,不仅有大家熟知的汉字、儒学、律令和佛教,对货币文化的认同也是其中之一。

  东亚货币文化圈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层面:货币认同与货币融通。具体来说,货币认同需要建立在完善的货币制度上,而且这种货币制度还要长期保持对周边国家的优势地位。唐武德四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便之”,不仅形成了新的计重单位,而且直接推动了我国古代衡法两以下十进换算制的建立,由此进入宝文钱制的新时代。此时,铸钱使用的翻砂工艺取得重大进步,后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中亚、欧洲及东亚诸国,并广泛应用于机器制造业,推动了近代工业革命进程。周边国家向往并主动模仿这种先进的货币制度,不仅表现在货币形制、重量、文字、铸造技术等方面,甚至还借鉴了流通管理、货币立法等内容。由于各国参照的蓝本相同,货币制度逐渐趋于统一,货币认同开始出现并为货币融通奠定了基础。

  融通即融汇、互通。货币认同出现后,货币流通便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而是打破疆域,实现跨境流通。宋代是中国古代铸钱数量最多的朝代,在海外贸易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宋钱大量流向朝鲜半岛及日本、越南等国。“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通过边关整车运送出去的铜钱,不仅受到周边国家的广泛欢迎,甚至还在一些国家替代本国通货执行主币的职能,如交趾“纯用中国铜钱”。东南亚国家大都视宋钱为“镇国之宝”,“东南诸番国无一国不贪好”,遂出现“蕃货亦非铜钱不售”之现象。“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在这样的货币流通范围内,使用者逐渐形成了趋同性的货币文化,货币文化圈开始出现。

  形塑历程

  东亚货币文化圈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早期阶段,由于周边地区没有发行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主要使用中国铸币。日本广岛、冈山等地出土了战国明刀币;朝鲜半岛北起慈江道、平安北道、平安南道,南至全罗南道均发现此类刀币,特别是慈江道江界郡一次就出土了4000余枚。西汉时,南越与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已经打通,沿线国家如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地均发现有汉代货币。实际上,直至7世纪末,东亚、东南亚诸国还未曾铸造过货币,它们在经济交往中,除了物物交换之外,就是使用中国货币,由此形成了对中国货币的接纳与认可,这是东亚货币文化圈的准备阶段。

  开元钱制确立后,周边国家开始积极地模仿,其中最早的是日本。7世纪初,日本陆续派出遣唐使,主动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与文化,并于7世纪末首次发行“富本钱”。富本钱在文字、形制、重量上与开元通宝钱保持高度一致,“富本”二字亦出自中国典籍:“富国之本,在于食货”。和铜元年,日本再铸“和同开珎”钱,至天德二年间共发行了12种圆形方孔钱,不仅在外形特征上完全模仿开元通宝,而且在货币立法方面借鉴了唐律中的相关内容。

  朝鲜半岛自铸币始于高丽王朝。“高丽之治,大抵崇尚唐制”,成宗尤其“乐慕华风”,并于十五年夏四月“铸铁钱”,即“乾元重宝”背“东国”钱。乾元重宝本为唐肃宗铸币,高丽王室曾一度将其始祖追溯至唐肃宗,又在其首次铸币中利用唐钱作正面模板,背面加铸“东国”二字。此后,高丽王朝陆续发行了“东国”“三韩”“海东”钱,其钱文均为汉字、形制源于唐钱,奠定了此后高丽王朝、朝鲜王朝基本的货币制度。

  公元968年,丁部领继位,建国号“大瞿越”,受宋朝册封。在此之前,越南一直使用中国货币。前黎朝天福五年“春二月,铸天福钱”,这是越南正史关于铸造货币的最早记载。实际上,中国典籍保留了越南更早的铸币记录。南宋洪遵所撰《泉志》一书中不仅辑录有“天福镇宝”钱,还有“太平兴宝”钱,后者系丁部领建元太平后所铸货币,将越南的铸钱史提前至丁朝。越南统治者使用的年号多袭自北宋,如“太平”“明道”“元丰”等,由于这些年号下的铸币均与北宋铜钱极其相似,以至于我们今日仍无法准确区分。可见,唐代开元钱制确立后,东亚诸国陆续以此为蓝本,自铸货币并确立本国钱制。由于各国铸币均与中国货币保持高度相同,因而彼此之间实现了融汇、互通,这是东亚货币文化圈的形成阶段。

  东亚货币文化圈形成之后便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海洋贸易日益繁荣,各国间的商业往来络绎不绝。虽然各国已经发行了货币,并实现了彼此融通,但是中国货币依然在东亚地区的国际结算中扮演着主角。此时,中国铜钱甚至成为一类特殊的商品,通过船运的方式输出以满足邻国之需。近年来东亚海域发现多处水下沉船遗址,这些商船中均装载了大量中国铜钱:“南海Ⅰ号”超过17000枚,“南澳Ⅰ号”总计15000余枚。新安沉船是一艘元末前往朝鲜、日本贸易的中国商船,出水钱币更是达到800万枚。尽管如此,不少国家还渴望通过朝贡回赐途径获得更多的中国货币。在东南亚市场上,中国铜钱依旧是最受欢迎的通货,马来西亚以及印尼群岛的爪哇、苏门答腊、巴厘诸岛还仿铸了中国的圆形方孔钱。

  推动文明互鉴

  东亚货币文化圈的产生与发展,与古代中国在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确立的领先地位是分不开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东亚货币文化圈的核心是对中国货币和货币文化的认可与接纳,但这一过程并非依靠政治强权、经济侵略而推进,它是中国货币和货币文化向四周自然扩散、和平传播的过程,接受者的主动寻求是其中一种重要推动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东亚货币文化圈展现的历史意义。

  首先,推进古代东亚诸国建立完善、稳定的货币制度。开元钱制确立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陆续仿效,起初是对货币形态的模仿。东亚货币文化圈形成后,各国以此为契机对中国先进货币制度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与借鉴,从而建立起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货币制度,各国经济由此走向快速发展之路。随着东亚货币文化圈的传播效应持续扩大,各国的货币制度又进一步得到了完善,这对于稳定东亚诸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其次,加强古代东亚诸国间的经济联系,维护古代东亚世界的经济秩序。货币文化圈形成后,各国发行的货币在形制、重量、文字等方面保持了高度一致,由此实现了货币认同与融通,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由于古代中国始终处于东亚货币文化圈的核心,各国通过商贸、朝贡等途径与中国建立稳定的经济联系,中国则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与各国经济交往中坚持平等互利原则。这不仅直接带动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维护了古代东亚世界的经济秩序,保障了历史上东亚地区经济的长期繁荣。

  最后,创造世界货币文化二元格局。尽管中国的货币文化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但是也持续吸收了周边国家货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东亚诸国以货币文化圈作为传播载体,经过长期的交流与融合,逐渐成为东方货币文化的代表,并与以希腊、罗马货币为代表的西方货币文化并立,形成了世界货币发展二元格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土资料所见秦汉货币运行体系研究”(20CZS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徐鑫(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