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城市社区的治理之道

2024-11-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随着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居住模式被不断重塑,城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也在发生深刻改变。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交汇处,城市社区是感受城市社会脉动最直接、最深刻的地方,城市社区治理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直接影响着市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其何去何从备受瞩目。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已行之有年,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社区研究的重心主要在农村。近年来,学术界对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开始发力,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王德福副教授的新著《中国式社区》就是对我国城市社区本土化概念和理论建构的一次新探索。

 《中国式社区》,王德福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自然社区与建制社区

  社区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在滕尼斯那里,社区与社会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完善的统一体”,成员之间同质化程度较高,拥有共同的价值规范和高度的集体认同。然而,当该书作者带着“社会学的社区”预设去认识“实践中的社区”时却发现,居民眼中的“社区”并非社会生活单元,而是更近似于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社会生活单元和基层治理单元产生了明显分异。

  为了更贴切地考察城市社区治理,该书将我国城市社区分为自然社区与建制社区两个层面,前者是以住宅小区为代表的居民基本生活单元,后者是居民委员会辖区内的社会空间,与自然社区的物理边界重合度较小。而“中国式社区”一词则是对二者的有机统合,其突出特征是由集合建筑、围合空间和高密度居住形成的基层社会实体。该书基于全国20多个城市100多个社区的田野调查,从空间维度、社会维度、结构维度和体制维度,就中国式社区的“国情基础”进行了全面考察。

  空间是承载物质实体和实践活动的场域,人类的主体性活动与空间位置、结构紧密相连。以列斐伏尔、卡斯特、哈维等为代表的新城市社会学学者,从空间视角对城市危机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将城市社会学的空间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这里,空间不只是背景因素或研究对象,而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于城市的日常生活实践,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然而,一般的城市社区研究往往缺乏对空间特性的阐释,淡化了空间因素对社区治理事务的塑造。对社区治理研究来说,如果将滕尼斯“共同体”意义上的基层社会单元与以行政力量划分形成的社区简单套合,得出的研究结论难免过于笼统化和理想化。在中国的社区治理实践中,社区居委会名义上是自治组织,但实际上行政性远大于自治性,成为向上链接国家资源和向下传导国家意志的重要节点,而住宅小区内围绕小区公共事务开展的业主自治更加有声有色。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区治理格局需要国家与社会的有效协作,该书把自然社区与建制社区有意做了区分,同时并没有撕裂二者的关联,而是致力于促进建制社区和自然社区的双向赋能,探求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党建引领与群众动员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一大挑战是居委会层面因难以深度嵌入基层社会而出现“组织悬浮”,小区层面因难以发动居民有效参与而出现“社会失灵”。从而造成政府包办过多、居民依赖过多,本该由居民自治解决的社区事务被推给政府,本该由政府承担的管理和服务则由于治理负荷过重而存在“盲区”,影响了社区治理功能的实现。

  无论是有效接应国家治理要求,还是积极回应社会内生需求,都需要创新和完善社区体制,通过组织化建设将分散的利益主体联合起来,不断提升社区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党的建设引领社区治理、保障社区治理,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元治理者”角色,把党的组织优势能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该书明确提出,基层党建不能停留在“组织覆盖”和“仪式化参与”上,而是要与社区治理精准对接,服务于构建契合国家治理和人民需要、更能增进人民福祉的基层治理体系。基于对中国式社区空间性质和社会性质的认知,该书将完善社区治理的重点聚焦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领导力的提升上,主张基层党组织以催化合作的方式有限介入群众自治,把自然社区中的关键少数识别和发动起来,给予其组织化的保证和激励,再通过关键少数对普通居民进行二次动员,让群众协力解决好身边“小事”。

  对于中国式社区的未来演进,该书希冀能够同时解决建制社区的“组织悬浮”问题和自然社区的“社会失灵”问题,并融合形成具有治理共同体形态的社区,以妥善处理高密度、陌生化社会空间里的大小公共事务。然而,该书并不奢求城市社区一步到位地打造形成紧密的社会共同体。在现代都市中,个体对居住空间的地缘性社交需求也许并未如想象般强烈,是否能将社区建设成为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社会共同体,留给时间去证明或许更为明智。

  《中国式社区》是作者经过大量调研和潜心思考后撰写而成的,深入分析了城市社区的治理体系、治理实践和治理目标,对城市社区及其治理的复杂形态与内在逻辑作了形象而深刻的揭示。当然,和许多优秀著作一样,该书并非没有遗憾。例如,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渗透,智慧社区时代已悄然来临,并有力地驱动着城市社区治理的结构重塑与功能再造,但作者在这方面却着墨甚少。期待作者继续深耕社区治理研究,将更加宏阔、更为生动的城市社区图景呈现给读者。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余朋翰(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