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视角下的联合国研究

2024-10-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历史学视角下的联合国研究不等同于联合国的成立与发展史,它首先立足于世界主义的历史哲学,梳理联合国得以奠定的永久和平论哲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澄清联合国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实践的产物,考察联合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落脚于联合国作为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成立与发挥作用的机制。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认为,“联合国史计划”尤其是“联合国思想史项目”丛书,填补了20世纪国际关系研究的一大空白。略显遗憾的是,它们更多强调联合国的成立与发展,而较少谈到作为其发展前史的永久和平论的历史哲学与作为反法西斯斗争实践的联合国。

  联合国:作为既往和平理念的延续

  15世纪以来,欧洲人的世界图景发生了两次重大更新。第一次是以地理大发现为标志,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大洲的区域史逐渐转变为紧密相连的世界历史。第二次是1517年马丁· 路德提出的《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由此拉开序幕,基督教分化为天主教和新教,欧洲各封建王朝在诸多国际问题上选择以宗教立场划分阵营。直到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主权国家原则,强调国家利益逐渐成为国际体系运行的主导规则,宗教意识形态不再是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首要考量。随着欧洲向非欧洲地区的扩张,欧洲国际体系的主权原则和战争与和平问题,对世界各地都产生了影响。

  1815年,欧洲建立维也纳体系,试图通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英国和法国五大国在均势框架下的“大国协调”,实现欧洲的“百年和平”。不过,这种“大国协调”十分脆弱,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重申欧洲建立超国家共同体以实现永久和平的理念,倡导建立国际联盟,这是人类第一次在世俗政治实践层面建立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尝试。国联试图摆脱“大国协调”的排他性,期望以全球性的“集体安全”取代“均势”。虽然国联的决策须经全体会员国一致同意才能通过,但很难被执行,而国联背后承载的国家间平等的理念却成为一种“信念真实”,并在联合国建立后依然规范着国际政治。

  联合国:作为二战斗争实践的一环

  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共同签署《大西洋宪章》,旨在重建世界秩序。1942年1月,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建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宣言第一章就明确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原则,要在推翻法西斯的过程中重建世界秩序。

  1943年10月,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签署《四国宣言》,明确宣称秉承《联合国家宣言》的原则,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共同安全”。由此可见,《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和《四国宣言》一脉相承地展现出为了缔造和平而斗争的理念,也为联合国诞生打下了基础。1945年6月26日,旧金山会议制定《联合国宪章》(以下简称《宪章》),10月24日生效,联合国由此建立。

  联合国:作为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尝试

  作为全球性国际组织的联合国致力于在世界无政府状态下营造有序格局,但也存在若干张力。

  第一,全球问题的普遍性与主权国家利益特殊性之间的张力。《宪章》规定的第二条目标是“尊重各民族权利平等与自决的原则”,表明联合国的建立以承认主权国家和主权国家的广泛参与为前提。但是,联合国并不以某些特殊国家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一种全球性、多功能国际组织的身份推动全球问题的共同解决。

  第二,无政府与有秩序的张力。无政府意味着缺乏世界政府,但并不等于世界因此就进入无秩序状态。《宪章》规定的第四个目标就是促使联合国“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力图在无政府状态下建构一个有序的行动机制,而“行动”之要就在于其第一个目标“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第三,国际法治建设与执行力缺失的张力。为实现第一个目标,《宪章》规定:“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这是人类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在国家层面的表达。但联合国并非暴力垄断机关,推行国际法治却无强制执行力。

  第四,大国政治与主权平等的张力。依照《宪章》的目标,各主权国家平等地拥有自决权和自卫权,联合国或其他国家不得干涉他国内政。但联合国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大国政治或大国关系的影响。例如,在联合国建立初期,主要受到了美国和美苏关系的影响。

  联合国发挥作用的三个维度

  进入21世纪,全球性问题愈发凸显,联合国作为全球性国际组织的代表,正在以下三个维度发挥作用。

  第一,联合国作为全球治理的主体,既是全球社会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更是世界政治经济新理念的倡导者。2000年,《联合国千年宣言》制定千年发展目标,影响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规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推出《打造全球南方》报告,引发有关“全球南方”探讨的国际新思潮。2015年,联合国召开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可持续发展。

  第二,联合国以全球治理的平台与媒介身份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反法西斯斗争的产物,联合国是排他性的,所以《宪章》中有二战“敌国”的表述。虽然这一表述并未随《宪章》修订而删除,但是联合国早已不再局限于某一阵营而成为全球平台。联合国系统下设有众多组织和专门机构,可以覆盖当今社会主要国际议题,既是国际社会的重要主体,更是全球治理的多边磋商平台和相关议题领域大国关系的协调者。

  第三,联合国的工作机制为全球治理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联合国彰显的全球性、对主权国家间平等协商原则的尊重等核心主张,都已越来越多地被国际社会接受,成为各国外交的基本共识。今天,维系和发展联合国的同时,更要反思伴随西方历史哲学世界主义主张的欧洲中心论倾向,真正将联合国的原则与目标作为方法,在边和多边的国际关系实践中,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汪书丞(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