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联合国即将迎来八十岁的生日。近一个世纪以来,学术界的关注点从联合国成立初期对宪章、机构设计及安理会作用等的研究,到联合国成员国间关系、联合国与不同类型成员国关系、联合国与其他国际机构的互动关系研究,目前正逐渐转向在国际秩序加速演进与联合国遭遇信任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对联合国全球治理效能的研究。这反映了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领域的变迁。展开区域国别学视角下的联合国研究,深入民族国家、不同区域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追踪和机制探索,有助于以多学科的方式对联合国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与分析。
区域国别学研究视角的引入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亟须重塑世界的中国观与中国的世界观,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的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应运而生。联合国研究是针对联合国结构、功能、历史及其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学术研究,涵盖了包括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在内的多个学科。将联合国研究引入区域国别学的视角,更有助于拓宽区域国别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将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的密切联系提升至理论研究的高度。
从研究对象上看,一方面,区域国别学与联合国研究的结合拓宽了区域国别学的研究范畴,并促进了联合国研究的体系化与微观化。虽然主权国家与特定区域是区域国别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联合国作为“区域”与“国别”对外联系与合作的关键平台,兼具研究主体与研究载体的重要意义,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且日渐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多元主体之一,联合国仍是最具普遍性、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方面的影响力要远大于跨国公司,成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力量。
从研究问题上来说,与传统国际关系研究更为关注双边外交不同,区域国别学更强调区域特征和多边外交,并尝试以区域或全球国际组织为抓手推动全球治理。在具体实践中,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依旧在联合国的议题设置、决策制定中发挥主要作用,但联合国与全球治理中绝大部分的项目落地与实施仍然集中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因此,在政策发起与落地实施的区域间长期以来存在张力。引入区域国别学的视角,有助于深入分析不同国家地区对联合国政策制定及其落实的差异性表现,继而为联合国的结构性改革提供新视角,为全球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因地制宜的方案以巩固联合国的权威,增强全球治理的有效性。
从研究范式上来说,区域国别学更强调结合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整体性地把握区域与全球问题。引入特定区域或国家的视角,有助于激活联合国体系已有丰富的区域国别样本与分领域数据资源,从而提供更为细致、分层的知识体系与解析维度,形成新的认知空间。
国际组织指数研究方法的注入
当前,区域国别学视角下的联合国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学术界一直很重视区域国别学视角下的国际组织全球影响力指数研究,借助科学的指标测量体系评估国际组织影响力,更好地把握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组织规律和作用机制,可以有效地呈现联合国在区域与全球问题上的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数据库与指数研究团队一直在关注此类研究。对于国际组织指数的研究,首先要确定国际组织的分类标签,以便于实现海量信息的规则排列。为此该团队将政府间国际组织按照功能领域分为12类: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人权、传播、军事、卫生、法律、生态和其他。
不同功能类型的国际组织的影响力总体分为三个维度,即组织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传播影响力。组织影响力以该组织囊括的成员国家、年度预算等为基础,标志着国际组织的基本体量。政策影响力包括国际政策、协议制定和专业知识贡献,标志着国际组织的制度能量。传播影响力即国际组织的舆论声量,国际组织官员、专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主导话语建设,利用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影响舆论,塑造了人们有关具体议程的意见看法,从而再次影响国家政策议程。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既是政治类国际组织指数排名的一员,也是指数量化若干标准的提供者。以组织影响力为例,如果国际组织成员国涵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则影响力相对更大;就政策影响力而言,如果国际组织能够在联合国会议议程设定和决议中起到作用,显然也会有更大的影响力。
在首轮研究中,政治类国际组织的全球影响力指数年度排名中,前三名的国际组织依次是联合国、欧盟和世界卫生组织,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全球性、区域性以及疫情期间热点问题领域国际组织的影响力。此外,联合国官网中显示的联合国系统共有36个组织,其中进入总排名前10的有7个,足以显示联合国的极大影响力。
联合国研究与中国方案的新实践
区域国别学视角下的联合国研究也开始关注中国视角和中国方案,推动中国与联合国的合作,强化新时代中国对世界政治经济文明新秩序的参与和重构,为全面提升联合国的全球治理效能提供多元化的思路与方法。
中国十分重视联合国在世界秩序中的作用,多次强调“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为国际社会提供全球公共产品,这与联合国的宗旨高度一致。中国先后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兼具共同性、合作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赋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方案的补充与创新;“全球安全倡议”则在全球安全治理赤字凸显、大国博弈加剧、地区冲突频发的情况下,以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为核心,为世界和平的维护提出中国特色的安全治理方案;“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与文明包容,高度契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符合国际社会促进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为促进多边主义和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新的文明力量与理论创新。
2024年9月22日举行的联合国未来峰会,通过了《未来契约》及其附件《全球数字契约》和《子孙后代宣言》,内容涉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和数字合作、青年和子孙后代、全球治理改革五大方面。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交替上升的今天,联合国的作用十分重要。将区域国别学视角引入联合国研究,深入追踪探索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和机制,推动中国在联合国舞台上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精准合作,有助于强化新时代中国对世界政治经济文明新秩序的参与和重构。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