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标注了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方位,锚定了新时代文艺事业的价值航标。《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艺建设中的关键运用,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文艺的方向和道路,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科学把握新时代文艺工作的规律。《讲话》作为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并以此指导文艺创作、批评和传播,对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本质观
“以人民为中心”是《讲话》中贯穿全篇的核心思想理念。习近平总书记阐明文艺与人民的内在关系,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强调“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艺人民性,人民本位的根本要求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将人民置于文艺的中心地位,高扬人民的文艺主体地位,揭示了人民之于文艺的意义本源性。在审美价值实现上,人民是文艺审美的创造主体、鉴赏主体、评判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三个层面展开具体论述,系统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现实基础、必要条件和实现方式。
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本质观的指引,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使文艺创作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比如,在影视创作方面,《长津湖》系列、《战狼》系列、《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志愿军》系列、《红海行动》系列、《1921》《八佰》《攀登者》《狙击手》《中国机长》《中国医生》《建军大业》《智取威虎山》等弘扬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新主流电影,展现出广泛的影响力,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繁花》《人世间》《觉醒年代》《大江大河》《我的阿勒泰》等电视剧,表现了中国的时代巨变和人民的不懈奋斗,引发了人民大众的共鸣。
以创作优秀作品为基本任务的
文艺创作观
新时代文艺的基本任务是创作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并确立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文艺创作观。“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为衡量文艺精品确立了核心标准:一方面,“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另一方面,要倡导“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总结道:“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十年来,在文学、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曲艺、民间文艺等各领域各门类创作中,文艺创作者取得了丰硕的果实,以文艺精品满足人民对优秀作品的期待,让人民的艺术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小说《装台》《人世间》《经山海》《金谷银山》《一日三秋》《江南三部曲》;电视剧《山海情》《人世间》《扫黑风暴》《跨过鸭绿江》《平凡的世界》《人民的名义》;现实题材电影《万里归途》《人生大事》《孤注一掷》《你好,李焕英》《我不是药神》《奇迹·笨小孩》;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疯狂的外星人》《独行月球》;科幻电视剧《三体》;戏剧《西安事变》《雨花台》;民族歌剧《红船》《沂蒙山》;戏曲《瞿秋白》《红头巾》;交响乐《我的祖国》《京城大运河》;话剧《路遥》《深海》等,文艺精品力作迭出,充分体现出思想求精求深的文艺创作观。
以中国精神为灵魂的
文艺精神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深刻阐述了文艺精神观的重要意义。文艺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这揭示了文艺的精神塑造作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扬文艺的中国立场,强调文艺为民族凝聚灵魂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要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关于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具体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以及爱国主义、真善美等追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
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承接中国精神,传承中华美学传统,谱写了众多融汇古今文化精华的当代华章,获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使中华美学精神深入人心。如电视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电影《满江红》《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捉妖记》《百鸟朝凤》《春江水暖》;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大鱼海棠》;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舞剧《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红楼梦》等优秀作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的有机结合,让“国潮”“国风”成为新时代文艺的重要表征。
以民族复兴为目标的
文艺功能观
习近平总书记从文艺的工具性层面出发,提出以民族复兴为目标的文艺功能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确立文艺的时代社会功能,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文艺发展与中华民族发展紧密联系,要发挥文艺工作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重要功能,要树立与时代关联的创作立场,因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揭示了文艺鼓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引领功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文艺的政治功能,将社会主义审美理想与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实现文化政治与美学政治的统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文艺民族复兴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凝聚力。新时代文艺必将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担负起光荣的使命,积极落实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谋划好文艺工作大局,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