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社科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4-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把社科界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关于改革安排的工作要求上来,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社科力量,近期,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在南宁召开第九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并特邀社科界专家学者列席参加。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各自实际,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座谈交流,为推动广西社科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原则

  ◇李振唐(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广西社科联兼职副主席)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中居于统领地位的重要内容,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经验的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深刻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根本原因在于有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新时代最重大政治成果、得出的最宝贵历史经验、最客观实践结论,是党和人民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党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和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 创出文化产业新路径

  ◇贺祖斌(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广西社科联兼职副主席)

  文化与经济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仅是建设经济强国的需要,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文化产业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诸多优势。文化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不仅具有全方位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天然优势,而且能够最大程度作用于对生产力有重要影响的劳动力因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

  新质生产力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空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变文化产业自身的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和消费内容,更直接作用于文化产品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质生产力发展可能带给文化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广西目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诸多堵点问题。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也存在文化和旅游规模大而实力不够强、文化事业发展结构不够优、文化产业产销不够旺、文化交流多而不深入等问题。面对这些堵点难点问题,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充分把握广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的战略机遇,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做大做强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不断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文化产业新业态。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卞成林(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广西社科联兼职副主席)

  当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四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强化思想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对史料体系的创新转化、话语体系的现实表达、理论体系的实践应用,充分挖掘革命文化资源,整理史料史实,讲好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故事。

  二是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强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并不自然而然就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    深化改革,把民族地区各项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三是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强化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靶向作用。广西地市间、县域间长期存在经济、文化、民族成分占比等差异大的问题。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应在坚持普遍性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分类指导、梯度推进,避免一把尺量到底、一套指标体系测全区。

  四是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作用。要进一步深化示范区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系统集成高效的示范区建设制度体系,把“主线”要求制度化,把总体要求具体化,把目标任务项目化,推动《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方案》落细落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构建“向海经济”研究自主知识体系

  ◇夏飞(广西财经学院校长、教授,广西社科联兼职副主席)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就已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对新时代新的思想和提法进行学理化、学术化的创新阐释,以便使其成为具有原创性、自主性、学术性的知识体系。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北海时提出发展“向海经济”。我们的团队对这一新的提法和重要论述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思考,尝试进行学理化的研究阐释:一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和“向海经济”的重要思想脉络进行系统梳理。我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向海经济”的提法,绝不是一时之兴,而是对于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强国一直具有的坚定信念,是在长期的思考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二是对“向海经济”的学术性、学理化、系统化的创新性研究,甚至是原创性研究,首次尝试对向海经济的内涵、范畴、特征、机理及统计、评价等进行研究论证,致力于形成自主性较强的研究知识体系。三是揭示了向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价值。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向海经济不同于海洋经济,它是一种更新的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在新的发展时期,对我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有重要推动意义和战略价值。向海经济的创新性、自主性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第九届高等学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发挥高校学科人才优势 推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

  ◇唐平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此,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

  我们要充分用好高校学科、人才优势和研究平台,切实学好、讲好、用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落地见效。全面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校要坚持在学习研究上走在前列,抓好全会精神研究阐释,把对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与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紧密结合,推动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社科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做到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做好理论阐释和思想引领。

  高校要精心谋划学校改革发展,以全面深化改革新成效提升对国家和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一要向改革要活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的吻合度、科技进步的融合度、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为标准,超常布局学科专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二要向改革要动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构建“经费向团队靠、团队向学科靠、学科向成果靠、成果向产业靠”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格局,服务行业产业发展,以更高标准促进成果转化。三要向改革要潜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驱动,加快在南宁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助力广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

  ◇周鸿(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了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提出了系列改革措施。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深刻认识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一是实现民族地区全面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就必须实现其治理现代化。二是解决民族地区治理难题的客观要求。只有治理现代化,才能克服民族地区人口迁徙、环境污染等制约因素,全面协调和整体推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三是丰富和落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四是为全球治理民族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党的领导在中国民族地区治理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形成了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政治稳定有序、文化繁荣、社会协调进步的中国之治,为全球治理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紧迫性。中国式现代化能切实应对民族地区治理主体自身存在的诸如产业结构调整、新质生产力要素不足、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危机与挑战,从而持续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断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根本上增进民族团结。

  坚持改革创新 丰富发展理论

  ◇王建平(广西社会科学院教授,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广西社科联常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既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其理论意义十分重要。

  首先表现在对改革的一贯坚持上。改革开放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任务,也是贯穿新时期乃至新时代的主旋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断,依然强调“改革”。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两个三中全会所坚持的都是“全面深化改革”,说明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之一和突出特点之一。所不同的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坚持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全面深入”到“进一步全面深入”,既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足发展,也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突破。

  其次表现在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紧密结合上。现代化一直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从不放弃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现代化”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强调了“中国式”,把它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又一次完成了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又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再次实现了理论突破,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扬帆远航。

  人才建设推进广西新质生产力发展

  ◇韦刚强(广西人才学会会长、副研究员,广西社科联常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强调人才建设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作用,通过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更新、劳动对象配置的创新、劳动资料的革新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全新适配,使生产力结构中各要素水平实现质的迭代,进而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新型先进生产力。

  从广西实际情况看,我们要加大对如下人才的培育、引进和使用。一是能够撬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领军级人才。要积极打破单位对人才的制约,培育真正能够带动全产业、全行业发展的首席专家。二是加大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人才——工程师的培养力度。我们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要有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大力培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人才——工匠。人才的转型升级成为首要任务。技术人才转型,要多增加技能和新技术应用,以适应新产业、新赛道、新工艺、新产品。管理人员转型,需要重新认知、重新磨合、重新融合,以适应新岗位。新从业人员要积极投入新质产业中去,如AI、低空经济等,必须从头学习,适应新岗位。四是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促进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高端要素与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相协调、相匹配。优化创新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方式,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覃娟(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广西民族发展研究会会长)

  要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大改革部署,从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办好民生实事,以改革之举回应民生之呼。

  一是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持续优化三次分配制度体系改革,加快形成有效“提低”、稳步“扩中”、调节“过高”的收入分配体系,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结合就业形势和就业形态变化,完善对重点群体、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政策支持,引导各类企业全面履行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三是推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变革。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形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抓好“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系统推进包括家庭育才、招生模式、选人用人和价值评价在内的观念转变和制度革新,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和发展通道,保障人才身心健康和创新创造活力。四是加快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养老服务供给改革,构建城乡协同、分类分级、全面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生育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完善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五是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全面深化“三医协同”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深化以公益性和医疗服务收费为主导的医疗体系改革,推进医共体建设和医防结合,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集成推进养老、失业、生育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等社保体系改革,加快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探索收购房地产存量用作保障性住房和养老服务社区模式。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王威(广西民族大学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会议,为新时代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起到重要的动员作用,展现了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

  法治是现代化的基石。全会强调要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确保民主参与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区域协同立法作为解决跨区域问题、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的有效工具,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广西作为民族地区,可探索民族区域协同立法,解决立法冲突,构建法治环境,促进深度合作。为贯彻全会精神,广西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特别是涉外领域立法,以维护国家利益,体现国际视野和斗争精神。建立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及法律服务和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深化国际合作。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结合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具有实际意义。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加,贸易摩擦和纠纷也将增多,可在CAFTA框架下设立仲裁中心,专门处理成员国间的商事、海商纠纷。广西与东盟的合作日益紧密,2024年上半年东盟继续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大幅增长。广西应继续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在国际商事、海商仲裁领域的研究,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法治建设是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行动,贯彻宪法,推进各环节改革,维护公平正义,提高党对依法治国的要求,推进民主建设和涉外法治,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科技体制改革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陆桂军(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尤其是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为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充分彰显出党中央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束缚科技创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是大势所趋、问题倒逼,也是形势所迫。要搬除科技创新道路上的“绊脚石”,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而实现科技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在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抓手,将科技体制改革融入全面改革总进程,充分发挥科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把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落到实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列重大部署,这些战略部署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总纲领、总遵循。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要以钉钉子精神把全会部署的科技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脚踏实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和工作蓝图变为现实,为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杜琨(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