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文学研究

2024-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何谓数字人文?哈佛大学的包弼德教授有一个经典的回答,在他看来,数字人文研究不同于传统人文研究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资源,二是数据,三是用计算性方法查找和提取数据,四是用计算性方法分析数据,把数据可视化,来创造新的信息。”(《何谓数字人文?何为数字人文?》)这包括数字人文环境下围绕数据展开的查找、收集、整理和分析等步骤在内的完整研究周期,而这里涉及的诸多环节都可以运用数字人文方法。在如今学科融合叠加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审美主义者捍卫的文学性早已岌岌可危,当代文学批评如何回应数字人文时代的挑战,有效吸纳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方法,走出一条积极交融的创新之路,显然构成了新时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命题。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0/t20241009_5789618.shtml

 

  数字时代来了。“来了”——不明就里,却分明望见,使研究者既感到兴奋,又感到“惘惘的威胁”。无论我们的态度是迎、是拒,我们已在它的巨大影响下作出了改变,未来必将改变更多。目前所见对它的描述中,尽是“颠覆性”“革命性”“前所未有”这类严重的“大词”。而迭代的AI,其强大的学习能力远胜人类。AI已经进入当下人的生活。有人预测,不久之后,文秘、律师、广告等行业,AI将夺走人的饭碗。而现阶段AI作画、写诗,看上去也很像那么回事了。甚至有人担心作家也将被取代。目前看,AI文学创作刚起步,作品糙,没个性,还只是人们好奇心的试验玩物。但AI赋能各行各业的前景,的确近在眼前了。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0/t20241009_5789619.shtml

 

  在文学与数字日益交融的新时代,科学与人文的界限正在被重新定义。自20世纪50年代C. P. 斯诺提出并阐述“两种文化”概念后,人们开始关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如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逐渐弥合这一裂痕,并在文学领域催生了一场科学与人文的交汇与碰撞。ChatGPT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展示了算法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惊人潜能,人机交互写作和智能小说的兴起成为科学与人文深度融合的生动例证。2024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利用国内大语言模型创作了首部中文智能长篇小说,这不仅预示着我国人机协作写作新时代的开启,更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科学与人文的紧密相连,以及AI新质生产力和计算创造力的发展,正在推动文学研究朝着一个新的方向——“计算批评”迈进。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0/t20241009_5789617.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培艳(报纸)赛音(网络)】